高溢价私有化 一券商“撤退”

发布时间:2023-10-07 18:14:25
来源: 上海证券报
阅读量: 6062

私有化在港股似乎越来越频繁,这次打算“撤退”的是一家中资券商。10月6日,海通国际与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通国际控股”)联合发布公告表示,拟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海通国际。全部计划股份将按注销价每股计划股份现金1.52港元注销,注销价较股份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收市价每股0.710港元溢价约114.08%。

早在9月27日盘前,海通国际就宣布停牌。在本次停牌前,海通国际股价十分疲弱,2018年1月底以来,股价跌跌不休,累计跌逾八成,目前公司市值只剩下不到60亿港元。

海通国际曾作为龙头扛起中资券商出海的重任。在经历2022年港股市场重跌与美元地产债爆雷后,如何走出困境和转型成为在港中资券商普遍面临的课题。海通国际此时私有化有着什么样的考量?据上证报获悉,此举是强调“一个海通”战略,以加强集团化管理为目的。

最高支付34.7亿港元

据悉,此次私有化要约人海通国际控股由海通证券全资拥有。要约人直接在61.94亿股股份中拥有权益,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3.40%。在私有化生效后,要约人将拥有海通国际100%的股份,而且股份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同时被撤销。

过去一年内,股海通国际股价于2022年10月底录得最低每股0.564港元,然后慢慢回升,直到2023年1月的每股0.940港元,然后股价再次回落。根据私有化建议,计划股东有权以1.52港元/股的价格从要约人处收取代价,这一价格相比于最新收盘价0.71港元/股,溢价约114%,较每股 0.564港元的最低收市价溢价约169.50%及每股0.940港元的最高收市价溢价约 61.70%。

在无新股份发行,且没有新购股权授出的背景下,按照已授出购股权行使与否推算,要约人在该建议和购股权要约项下应付的最高现金代价约为34.17亿—34.7亿港元。要约人建议通过外部融资拨付该建议及购股权要约项下全数的应付现金代价。财务顾问新百利融资认为,要约人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上述现金代价。

此外,海通国际将向联交所申请股份及债券自2023年10月9日上午九时正起恢复于联交所买卖。

海通国际同时强调,提出该建议及实施该计划须待前提条件获达成。也即上海市国资委、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报批。上述前提条件不可豁免。倘前提条件未于前提条件截止日期或之前获达成,该建议将不会被提出。要约人及本公司将在前提条件获达成后在可行情况下尽快刊发进一步公告。

为何私有化?

私有化即是暂时退出相关上市地资本市场,为何海通国际会选择这样一种运作方式?据上证报获悉,此举是强调“一个海通”战略,以加强集团化管理为目的。

此外,公告显示,由于公众持股量偏低并接近最低公众持股量要求水平,预计海通国际未来的股权融资空间将受到限制。私有化能为公司制定长期发展策略提供灵活性并避免维持上市平台所产生成本。

去年,美元债等风险暴露,拖累多家中资券商业绩。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海通国际业绩自2021年起开始下滑,在2022年录得净亏损。

在此之后,海通国际审慎管理业务并向其控股股东寻求在信用增信、运营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加强其财务状况。在2023年上半年,海通国际通过供股增强本集团股本基础。然而,除要约人悉数承购彼等的供股股份配额之外,公司仅接获少于提呈予其他股东的供股股份总数20%的认购申请。该供股导致要约人及本公司董事的持股加总比例增加至近73.60%,与上市规则项下最低公众持股量规定的余量上限仅为约1.40%。

海通国际表示,考虑到股权融资能力受限,付出成本(包括与监管合规、披露和刊发财务报表相关的成本)以继续维持本公司上市地位并不合理。该建议完成后,本公司将成为要约人的全资附属公司。由于要约人的母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预计本集团将能够受益于本公司控股股东稳健的财务表现和信誉,从而有助降低融资成本,并节省与合规事务和维持本公司上市地位相关的成本。本集团管理层亦能够将原本用于企业行政、合规及其他与上市地位相关的资源重新分配至本集团的业务运营。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