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感受人形机器人的“多”与“变”

发布时间:2025-03-27 10:42:00
来源: 证券日报
阅读量: 353

       舞台上灵动的表演者、家庭中贴心的陪伴者、会场里亲切的指引者……随着科技的飞速跃进,多种“身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3月26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探馆活动上,《记者发现,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本届论坛年会展出了大量人形机器人产品,展示中心还特设了人形机器人展区,集中展出人形机器人相关新技术、新产品。

  除了数量多,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惊喜。

  近百台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一群小型机器人集体跳起了欢迎舞蹈。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程昊告诉记者,本届论坛年会期间,加速进化的T1机器人将在迎宾环节以语言交互、迎宾互动为各国嘉宾提供智能引导服务。

  “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比赛活动、文旅互动展演以及机器人机房建设等场景。”程昊表示。

  在论坛年会现场,一位人形机器人向记者微笑挥手。“我们的接待机器人妮娅以灵动的姿态,成为论坛年会的亮点。”北京清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魏宇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妮娅凭借微表情、语言、行为交互方面的卓越能力,耐心解答每一位参会者的疑问,用微笑传递科技的温度。

  在现场,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交付及生产副总裁付鹏鹏向记者展示了公司仿生机器人的丰富面部表情。他说:“这款服务机器人以亲切的形象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们不仅具备基本的交流和互动功能,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我们可以让机器人外形仿照家人,并且录入家人的情绪、习惯,这样机器人在陪伴照顾老人时,会更有亲切感。”

  据介绍,本次年会上,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多个场景中。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重要展示平台。论坛上亮相的各式各样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现了产业最新成果和技术实力,也为未来的应用开辟了更多想象空间。

  人形机器人加速迭代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记者分析,中关村论坛年会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汇聚前沿科技、促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人形机器人显然成为了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落地的前沿阵地。袁帅认为,完善和成熟的产业链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市场需求的增加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是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情况来看,零部件供应、整机装配、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品质。

  政策层面上,各地也积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例如,深圳市科技创新局3月3日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持续突破,让人形机器人更智慧、更灵敏,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完成多样化任务,在医疗、教育、救援、探险、娱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接待机器人妮娅的灵动表现就受益于技术的突破。据魏宇飞介绍,妮娅的智能得益于生物材料研究、人体解剖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情绪识别算法、人脸识别技术及人机交互设计的深度融合。通过在自助搭建平台上的精密训练,妮娅能够敏锐观察用户行为、精准分析需求、快速学习新任务并作出智能决策。

  从需求端来看,在养老领域,人形机器人凭借友好的外观和贴心的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对陪伴和照顾的需求;在工业生产中,人形机器人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或重复性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服务行业,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高效、准确的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这些市场需求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期,人形机器人市场火爆,多个电商平台中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被抢购一空。记者从第三方服务平台了解到,机器人租赁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出租率也居高不下,客户需排队等候或支付定金方能优先租赁。在商家店庆和活动展示等场合,人形机器人更是成为宣传亮点。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上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加大研究投入,持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普及提供持续动力。”袁帅建议,政策层面上可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相关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则应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