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根据年报梳理发现,六家国有大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的1228.22亿元增长2.15%。总投入金额继续增加,但同比增幅较上年的5.38%有所放缓。
具体来看,2024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金额分别为285.18亿元、249.7亿元、244.33亿元、238.09亿元、122.96亿元和114.33亿元,较2023年呈现“四升两降”的格局。其中,邮储银行投入金额增幅居首,该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同比增长6.30%和4.67%;农业银行较上年的248.5亿元微增0.48%。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金额则分别较上年的250.24亿元、120.27亿元下降了2.36%和4.94%。不过从营收占比来看,建设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3.26%,与2023年的3.25%持平;交通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41%,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该行这一指标在六大行中依旧占据首位,其他几家国有大行均不到4%。
近年来,银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国有大行持续丰富相关人才资源储备。根据年报披露,六大行目前共有科技人员超过11万人,而2023年末这一数据不足10万人。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6%;农业银行科技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人员在岗员工数量为27561人,占比为6.1%;建设银行金融科技类人员16365人,占集团人数的4.34%;中国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4940人,占比为4.78%,其中境内商业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1606人,占比为4.24%;邮储银行总行IT队伍增加至5440人,全行超过7200人;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15.7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9.44%,较上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在2025年的春季校园招聘中也得到了明显体现,释放出国有大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变革的强烈信号。
例如,工商银行2025年度春季校园招聘启事显示,该行“科技菁英”岗位主要为产品研发、用户研究、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与管理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该类岗位共发布了213条岗位信息,单条岗位信息计划招聘人数多显示为“若干”。
中国银行2025年春季招聘公告则显示,其总行直属机构的五类招聘岗位分别为“银行卡中心金融综合、信息科技岗位”“软件中心信息科技岗位”“集约运营中心集约运营业务、运营科技支持等岗位”“北京高级研修院培训研发、网络运维岗位”“远程银行中心线上运营业务岗位”。此外,境内分行招聘岗位中,“信息科技岗位”位列首位。
在投入资金整体不断增长、人力配备进一步强化的同时,国有大行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也在持续完善。
工商银行表示,2024年,该行加强科技基础治理,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丰富金融科技人才资源储备,激活释放全行科技创新活力。其中,在优化科技治理架构方面,落实机制保障,发挥数字金融委员会、金融科技推进与评审委员会、金融科技架构评审会的审议机制作用,形成规划安排,从源头加大把控力度,提升重大事项科学决策的层级和质量;在深化科技基础治理方面,加强集团一体化管理,健全科技管理日常运作机制,同时,加强科技风险管理,设立金融科技风险官,完善配套管理流程。
建设银行表示,2024年,该行完善信息科技管理体系,服务集团主责主业,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设立网络安全运营团队,统筹集团研发资源,完善研发组织模式和流程,成立业务需求研发中心,加强企业级需求统筹,健全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工程,完成首批金融科技新苗优才培养。
交通银行则以系统谋划强化集团科技治理。该行深化数字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完成总行金融科技架构职能优化调整,高级管理层下原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数据治理(金融统计标准化)委员会整合为数字金融委员会,加强对数字金融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组织统筹。推动全集团科技管理“一盘棋”,强化安全和架构统筹管控,梳理建立集团产品目录,提升科技治理效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业技融合和协同,提升全行数字化理念素养。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