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提到安徽,很多人都会有两个感受。
一是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稳态强磁场水冷磁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到“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新纪录,再到“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自研“天都”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每一项重大成果都惊艳世界。
二是产业创新势如破竹——合肥变身新能源汽车之都,“芯屏汽合”成为闪亮产业地标;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商业航天、合成生物、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在各领域加速释放,形成强劲发展动能。
可以看出,安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已走出一条“新新相融”的发展路径。
构建底座支撑
目前,安徽已拥有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打造了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机械基础件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3位。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安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底座支撑。比如,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安徽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充分挖掘装置建设运行中衍生的前沿技术,支持开展技术二次开发,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0余家。
今年6月28日,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旗下的深圳海旭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成功首航,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研发团队攻克了纯氨燃料等离子点火技术、纯氨燃料持续燃烧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航运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径。
强化产业布局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一些新赛道上“提前卡位”。
比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安徽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省份。2024年,安徽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科大讯飞多语种AI透明屏以其高效的智能翻译服务,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提供了流畅的沟通体验;科大讯飞翻译机也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体验,其精准的实时翻译功能广受好评。一位观众称赞道:“这个太实用了,以后出国再也不担心语言不通了。”
根据《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安徽省将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到2027年,布局建设5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3个左右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
强化要素供给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
近年来,安徽省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两清零”等行动,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向企业倾斜,全省80.4%的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产业创新研究院均由企业牵头,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居全国第8位;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万家,居全国第5位。
此外,安徽省还实施了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拓面行动,聚焦科创企业“认股权收益入账难”问题,创新打造“共同成长计划+成果转化贷+入股选择权”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为1.3万家企业授信4128亿元,贷款余额达1919亿元。
各市也因地制宜发力。比如,宣城市创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双牵引工程,推进“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构建“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银行贷款”三位一体的融资体系,以财政投资“背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成功培育11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居全省第三;截至目前,全市科技企业科技贷款余额达360.66亿元。
在吸引人才方面,滁州市极具代表性。该市巧用“链式”思维,全力推动产教研用融合,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捆绑、协同发展,先后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到滁开展技术攻关,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
培育优质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安徽通过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树”。
2024年年底,《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印发,提出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成长路径,梯度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
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技术服务需求,安徽省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机制,聚焦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凝练38项省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攻关技术方向,组织制造业优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同时,支持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联合体,承担制造业“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目前正在滚动实施项目142项、结题项目85项。
记者从安徽省工信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末,安徽省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72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家、独角兽企业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0家,潜在链主培育企业123家。这些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必将释放出更多新质生产力,让安徽“新新相融”的图景更加美丽。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