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河北、天津承接北京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在全国的带动力和影响力。7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京正式揭牌,其主要职责是抓任务落地,合力推动协同工作取得更多突破……
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务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高效落实,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在全国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强化协同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
据统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9年多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三地协同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已有139项成果实现转化
如乐高积木大小的“微型显微镜”,能够戴在实验小鼠的头上,对其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成像,从而为人类对于学习记忆、认知、注意力、感知运动等各类神经环路和神经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这类前沿创新的“超级种子”,源源不断地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诞生。截至2022年,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其中包括10余项世界首创成果。目前,已有139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约110亿元,总估值约1800亿元。
中心主任王茤祥告诉记者,目前,这里已经诞生“学生亿万富翁”,因为学生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第一年在大学上课,第二年到我们这儿来学习一些课程,最重要的是实战。”王茤祥称,学生在这里被视同科研人员一样给予相应待遇。如果是技术骨干,技术转移有收益之后,依然会参与分配,所以“我们这里已经有学生是亿万富翁,刚毕业就是亿万富翁了,因为他在这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我们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50%来自国际),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实现了较好的创新加速效应,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王茤祥说。
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针对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别大的特点,中心不简单采取长三角、大湾区常用的复制或线性延伸等区域创新合作方式,而是按照‘能力高度集中、能量广泛辐射’的模式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北京的创新能力赋能津冀产业发展。”王茤祥说。
他介绍,“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初见雏形。以北京为重点、天津及河北为补充,按照“专业”维度建设研究平台,与国内外一流大学构建完整创新链和系统性能力,对大学最新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接力式攻关,研发前瞻性技术,加速颠覆性创新,培育高精尖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结合三地重点产业,一方面组建区域成果转化中心,批量承接中心形成的前瞻性、颠覆性项目及整合的相关技术进行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联合龙头企业按照“产业”维度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梳理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通过供应链协作、研发合作等形式将中心的技术融入产业链,并通过颠覆性机制持续发现和利用全球化创新链持续攻关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接续转化和推广应用。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北京将持续推动中心建设,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燕郊中心、天津中心,持续加速原创技术成果的熟化和产业化;不断完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共同培育筛选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引导更多北京创新科技成果在津冀转化落地,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围绕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河北、天津承接北京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
今年5月以来,由北京市牵头,天津市、河北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筹备组,在京集中办公。三省市互相联系更紧密、沟通合作更顺畅。
7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京正式揭牌。三地“握指成拳”,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
改革释放活力,机制激发动力。一系列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事项已经列入清单:牢牢牵住“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共同落实好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高水平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重点园区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天津港作用,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绘制京津冀产业链图谱,开展面向海内外的联合招商行动……通过组建联合办公室,未来三地将密切协作,合力推动协同工作取得更多突破。
“联合办不是‘联络站’,而是前沿阵地,主要职责就是抓任务落地。”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说,北京要发挥牵头作用,发扬担当精神,发挥好平台机制作用,形成“一盘棋”工作合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