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BEST有望两年后“点燃” 中国核聚变步入“无人区”

发布时间:2025-11-24 13:00:06
来源: 科创版日报
阅读量: 485

11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正式启动并面向国际聚变界首次发布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研究计划。

根据研究计划,2027年底该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力求聚变功率达到20兆瓦至200兆瓦,实现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演示聚变能发电。

核聚变能源具备环境友好、资源充足、能量密度高、自限性反应机制等优势,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终极目标,素有“人造太阳”之称。BEST装置作为我国下一代“人造太阳”,承担“燃烧”使命。

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或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追求“大而全”的传统路线不同,BEST选择了紧凑型高场技术路线。它通过制造更强的磁场,在更小的空间内更有效地约束和压缩等离子体,从而用更小的体积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这标志着研发重点从原理验证转向了工程可行性与经济性的考量,是通往商业化发电至关重要的一步。

聚变燃烧是当今的前沿物理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实现核聚变项目持续发电必须跨越的关键。所谓“燃烧等离子体”,是指核聚变反应像火焰一样,主要依靠自身产生的热量来维持,而不需要外部持续“加热”。

“我们将要进入燃烧等离子体的新阶段……这是‘无人区’的探索,将面临许多工程与物理挑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介绍,燃烧等离子体是聚变工程研究的关键,这意味着核聚变像“火焰”一样,由反应本身产生的热量来维持,是未来持续发电的基础。

另外,此次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意味着中国的聚变研究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引领全球合作。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将面向全球开放包括BEST在内的多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平台,设立开放科研基金、资助高频次专家互访交流。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聚变科学家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该宣言倡导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精神,鼓励各国的科研人员到中国开展聚变合作研究。

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跃迁期

近期,聚变行业频现大额招标,从招标金额、频率来看,国内核聚变项目招标明显提速。

近日,BEST项目建设方聚变新能公司发布采购项目超20亿元,主要涉及电源系统、低温系统、屏蔽包层等环节;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发布了合计预算金额超13亿元的采购项目,主要为涉氚相关平台,而氚是目前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中最关键、也是最棘手的燃料。

光大证券认为,基于未来AI产业发展对于用电结构的重塑,可控核聚变产业具备长期增长潜力,伴随聚变行业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新路线及项目不断发布,行业进入密集招投标期,建议关注BEST项目、“星火一号”、“中国环流四号”、CFEDR等项目的后续进展。

中金公司表示,核聚变正走向“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堆导入”阶段,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跃迁期,建议关注产业化配置关键窗口期。以ITER项目为例,核聚变装置核心价值集中于磁体、包层、真空室、偏滤器四大系统,设备中磁体系统、容器内部件、建筑和真空室的成本占比最高,分别为28%、17%、14%和8%。短期来看,核心部件国产化推进将主导产业节奏;长期而言,成本控制能力与跨学科技术融合(如AI等离子体控制)将决定核聚变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最终权重。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