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托举“株洲星”跃入苍穹,当茶陵县的农民用“滴滴农机”调度北斗无人机精准播种,株洲这座中部工业城市,已在北斗产业的版图上刻下鲜明的“株洲坐标”。
短短三年间,从北斗产业“后来者”跃升为全国“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城”。这两天,一则利好消息再度传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再度落户株洲,赛与城“双向奔赴”背后,更是一场产业生态、政策胆识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实验。
工业重镇的超车逻辑
株洲的“北斗加速度”,始于顶层设计的破局雄心。
2021年,当北斗规模化应用被纳入国家战略,株洲敏锐捕捉到工业基因与北斗技术的“天然缘分”: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对高精度定位、实时监测的迫切需求,为北斗提供了千亿级应用场景。
然而,真正的破冰在于行政力量的“超规格”赋能——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成立北斗规模应用指挥部,以“地级市高配”打破产业升级的行政壁垒。
这种魄力,迅速转化为资源集聚的“强磁场”。株洲设立10亿元北斗产业基金,吸引千寻位置等龙头企业设立华中总部;组建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汇集刘经南、郭仁忠等院士团队;构建从整星制造(赛德雷特卫星工厂)、星座运营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湖南北斗产业园覆盖130余家企业,快速形成时空信息产业闭环生态。
种种举措,也印证了株洲发展北斗的决心。沃土有了,稀缺的是“金种子”。
而通过北斗峰会与北斗专业赛,成为发现“潜力股”的重要契机。
“赛会一体”的催化效应
株洲深谙,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产业落地的“加速器”。去年,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首创“赛会一体”模式,以153项场景需求为“命题”,驱动创新团队解题,比如应急管理领域的“北斗遥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赛事直通株洲防灾一线;广东海聊的北斗短报文模组迅速应用于通航机场应急通信等。
这种“以需引技”的机制,将赛事转化为技术转化的最短路径。更关键的是,赛事与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形成“双子引擎”:参赛项目在国际峰会的闭门对接会中直面产业链资本,北京华镁钛、北斗天汇等企业因此落地株洲并获千万元融资,目前已经投产。
赛事搭建的“金融—场景—孵化”闭环(设立科创培育库、开放30个真实场景验证),使株洲从“招项目”升级为“长项目”。
此番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再度落户株洲,将进一步激活“峰会搭台、赛事遴选、基金输血、场景验证”的正循环,加速北斗应用的创新资源向株洲“奔流”。
行业实践的有效促动
也正是依托于“赛”与“会”,株洲以“第一实践者”身份,在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率先卡位:建成“5G+北斗”低空空域监视通信专网,填补国家空白;“天空地一体化房屋监测”成为住建部试点标杆;“北斗+实景三维”获自然资源部推广等。
这些实践,让株洲从应用者蜕变为标准输出者,抢占北斗国际化的“生态位”。
如今,株洲模式正通过峰会“国际名片”向全球辐射:中非经贸区建设北斗非洲服务中心,“山河星云”飞机平台进军东南亚,推动中国北斗标准“立起来”。
当湖南千亿级北斗产业集群的冲锋号吹响,株洲以“示范城”为支点,正撬动从技术追赶到规则引领的质变。
从卫星工厂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无人机轨迹,株洲的北斗之路,诠释了新兴产业崛起的核心逻辑,便是以场景倒逼技术,以生态滋养创新,以胆识重构规则。当北斗专业赛再度“扎根”株洲,这座工业老城已不再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以“全域全场景”为实验室,将北斗的星辰之力注入城市肌理。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