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经开区:破解人才困局 求得发展“最优解”

发布时间:2025-11-04 13:43:25
来源: 国际商报
阅读量: 287

如何突破地域限制、破解人才困局,曾是银川经开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考题。面对“引才难、留才难”的共性难题,园区以改革思维破题,以“科技副总”柔性引才与“科创飞地”异地聚智的双轮驱动模式,蹚出一条内陆园区创新发展的“最优解”。

“副总” 上任添智力

为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银川经开区积极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让高校教授走进车间,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产业出题、高校解题”。在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来自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师洪涛,是兼职研发的“科技副总”,承担着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工作,已协助企业凝练并申报专利6项,促成1项关键产学研合作落地,并为企业培养2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在宁夏晶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班伟协助企业申报专利10余项,并帮助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和宁夏单晶炉自动化热场拆清设备(银川)技术创新中心,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联姻”让传统制造如获新生。在宁夏宏源长城机床有限公司,来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志鑫研发的凸缘叉加工夹具,使得装夹效率较进口设备提升了40%,配套机床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70%,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样在该公司,北方民族大学王富伟博士带领团队攻克数控设备振动控制难题,协助企业研发的数控倒立车和盘类零件加工柔性制造岛项目,不仅打破了“瓶颈”制约,还催生了新的产品线,预计为企业新增产值逾千万元。

“科技副总”的到来,既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也反哺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奔赴。

“飞地” 远航借东风

有人将“科创飞地”比作“风筝”——既能在创新高地高高飞扬,又能通过无形的线将人才与技术资源输送回本土。在银川经开区,这种异地聚智聚才模式为企业插上科技创新翅膀。

面对新能源传动领域的技术瓶颈,银川威力传动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通过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银川的协同模式,推动前沿技术在银川实现产业化。团队聚焦永磁同步电机等核心技术研发,助力银川基地完成了量产突破。“18个月,我们研发的WE系列电驱系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装车。如今,企业已拥有80项专利、三条智能生产线,通过‘上海培养+银川扎根’的机制,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为西部地区构建了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人才储备。”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公司负责人徐文福介绍。

在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十几台3D打印机整齐排列,自主作业的机器人与三四名工人配合协作。“我们公司的自动浇注、桁架机器人一体库等,都是通过铸造全流程运营管控系统软件来控制的,实现了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集成。”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经理常涛说。该软件来自共享集团在北京设立的“飞地”研发中心——北京铸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这套系统,工作人员只需在平台上轻点按钮,就可以控制从工艺设计到成品出库全过程。借助这个“根据地”,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两地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各方资源,进行工业软件、SaaS软件、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等项目的协同研发。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电子应用设计领域的知名企业,2016年该公司依托苏浙沪地区人才优势、产业链优势,在杭州成立了研发中心与国际事业部,积极发展出口产品与业务,2024年出口业务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20%以上。

通过设立飞地研发中心,银川经开区开创了“异地借智、就地引才”的协同创新格局。这条东西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径,为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