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交通枢纽就是广东省广州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从千年古港到改革开放窗口,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前沿阵地,这里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自2022年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以来,广州充分发挥省、市两级专班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在近14亿元中央奖补资金的撬动下,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财政投入27.6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60.7亿元,强力推进补链强链,形成了“三核一带”空间布局和“5+10+N”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基础。
“头雁”项目稳步推进
在补链强链政策的驱动下,广州紧紧围绕海港、空港、陆港三大核心,大力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广州港南沙港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一批“头雁”项目加快建成。
海侧,通过实施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堆场工程、南沙港南站货场设施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补齐铁路设施能力短板,提高了铁水联运衔接转换能力,海铁联运量持续攀升。2024年,南沙港区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47%,累计开通商品车海铁联运、散改集班列线路等39条,辐射泛珠三角地区和中欧、中亚国家。
空侧,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航空货站规模和作业能力稳步提升。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2024年货邮吞吐量达238.3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陆上,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电商转运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培育“电商+外综服”新模式,服务外贸企业超万家,增进了华南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2024年,广州公铁联运枢纽发运国际班列466列,运输货物4.5万标箱,运行线路通达16个国家33座城市。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充分发挥海港、空港、陆港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通道畅达、枢纽高效、网络完备’的综合立体物流体系,强化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以及与产业空间的融合,有力支撑广州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规划四所所长谢志明说。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信息互联共享是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南沙湾区智慧服务及通关平台项目搭建水水中转平台、拖车平台和海铁联运系统,具备物流全程跟踪服务、统一数据服务、港区协同、单证无纸化等功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积极建设枢纽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带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开放共享,提升枢纽物流供应链运行效率。单一窗口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与白云国际机场的4个货站及口岸监管部门实现系统对接,截至今年2月底,平台累计注册企业220多家,服务航空物流各环节企业近12万家,数据传输速度提升超30%,提货时间缩短3个小时,预计每年为企业降低通关物流成本1000万元以上。
跨方式跨部门协作互利共赢
为确保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取得实效,广州以综合货运枢纽为载体,通过联营等方式强化跨方式、跨部门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南沙港南站的车站作业、货运组织、货场管理和装卸作业等核心业务由广州港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了港站一体化的安全高效运营。广州港联合口岸单位推出“湾区一港通”业务,将服务前置到内河港网点,内陆企业进出口货物可在内河港口一次性办理全部手续,不必像以往一样需要在南沙港区和内河港口办理两次手续,极大提高了货物进出口效率。目前,“湾区一港通”业务现已覆盖广东内河港口18个网点。
今后,广州将继续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使命,持续完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并与大湾区其他枢纽城市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性枢纽集群,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