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只是暂遇困难,缓缓就能挺过去,但却被银行抽贷误伤了。”笔者在金融系统采访调研,时常听闻此类感叹。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再次明确,避免误伤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11月17日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
如果说“惜贷”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抽贷”“断贷”则给了企业致命一击。贷款尚未到期,有的银行却要求提前偿还本息且不再续贷,这不仅切断了企业的现金流,还极易引发踩踏效应。例如,一家房企通常有几家、十几家授信银行,当其中的一家银行抽贷,另外几家银行迅速嗅到“风险”气息,纷纷抽贷,唯恐自己跑慢了被套进去。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失去了增量资金,还得集中、大额偿还存量贷款,被迫拆了东墙补西墙,陷入恶性循环。
客观地看,抽贷、断贷既有房企自身风险问题,也是银行出于风险管控考虑。从房企层面看,部分企业偏离主业、盲目多元化扩张,经营风险上升、信用评级下降。从银行层面看,会出于风险防控的考量,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本息。但部分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过度关注短期利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贷时,往往“跟随国有大行”冲规模;抽贷时,通常又迅速跑掉,引发踩踏行为。
避免误伤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要树立“银企共同体”理念。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抽贷、断贷做法看似误伤房企,实则双输——个别中小银行可能跑得掉,但授信规模大的银行却难以抽身,信用风险高企。在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下,如果部分房企只是暂遇困难、仍存发展前景,此时,银企应携手共进,提供有效方案,有助于化解风险和增强银企黏性,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
要引导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改进并非放松,否则可能形成新的金融风险。改进风险管理,是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逐步形成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更有效地识别房企需求,更精准地研判房企风险,更长远地关注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分类施策、稳妥处置。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稳预期是稳经济的关键环节。抽贷、断贷表面上看是个体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实际上却损害了整体利益并最终殃及自身利益。此前,为了稳预期、稳信贷,全国多地曾探索开展“债权人委员会”模式,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下,涉企的所有债权银行坐下来集体协商、一致行动。接下来,可进一步完善“债权人委员会”模式,同时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几家抬”形成合力,稳预期稳融资稳经济。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