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公司李笛:我们见识过AI的繁华 也看破了繁华

发布时间:2024-08-21 18:11:38
来源: 时代周报
阅读量: 881

去年2月,小冰公司CEO李笛因公开发表给行业“降温”的言论,受到投资人的电话质问,也因此被贴上“看衰大模型”的标签。

李笛有些无奈,解释自己并非“咬牙切齿地诅咒行业”,只想善意提醒——技术在变革,但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确实还停留在30年前。

小冰公司的前身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小冰团队,是微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独立产品研发团队,也是对话式AI的先驱。2020年7月13日,微软宣布将小冰分拆,小冰团队成为中国本土创业公司,李笛担任公司CEO。

在众多人工智能企业的一号位中,李笛属于叛逆的那一类。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强调自我主张,不过分渴求他人的欣赏。

在他看来,以囊括了多少来自世界名校的AI工程师、吸纳了多少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在海外市场是否具备足够先发优势等都不能被当作衡量人工智能公司实力的科学标准,“制定一些标准太容易了,但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标准”。

李笛用理性批判视角观察行业,在商业化探索上则相信经验。

小冰曾凭借打造的AI助理帮助罗森便利店大幅提升了交易转化率,使得李笛更加确信人工智能的付费逻辑应当与其创造的收益挂钩,而非按照API调用的Token数量来计算;研发智能机器人Pepper和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的经历,又让李笛意识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产品的差异化。

过去几年,小冰低调了许多。产品迭代在放缓,没有同其他AI企业一般疯狂打榜、卷参数。李笛直言,我们曾经不冷静,导致早年踩了坑。“国内从来不缺乏追随者,太过高调反而会引发细分领域的内卷,间接导致小冰计划中的商业动作变形。”

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额度已连续两年下降,面对低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李笛称,自己不怎么关注一级市场,但和赛道内所有玩家一样,也会担心资金问题。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时代,曝光会为公司带来热钱,而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李笛坦陈,“大家都在讲人工智能行业很牛,可企业至今无法实现很牛的收益,反而在一窝蜂地降价”。

步入人工智能赛道11年,李笛见证了行业的迅速变迁。他感慨,我们见识过繁华,也被追随者共享过繁华,当行至水深处,发现行业的焦点已经更迭多次。旁观了数字人到元宇宙再到大语言模型的爆火与理性回归,李笛称,未来小冰的业务重心依旧是打造数字人。

人工智能像是一个内卷的赌注游戏,每一轮都有无数玩家出局。“行业瞬息万变,结束了就是结束了”,李笛不想参与内卷,并笃定地向时代周报记者称:“小冰始终留在自己的牌桌上。”

“造神”和“造工具”,是AI的两个极端

时代周报:小冰的主要业务包括小冰框架、AI内容生成、数字员工和汽车IoT,你更倾向于将小冰定义为一个效率工具公司,还是一个娱乐产品公司?

李笛:我从来都不认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人类不是理性的生物,我们通常愿意把真正的高附加值赋予可以建立情感交流的有情生物,而非有用的工具。

但话说回来,游戏和娱乐产品的基本特点是以交互为表象的。小冰是做聊天机器人起家的,我们在2020年明确,交互不再算作公司重点研究的方向,因为用户越来越懒得聊天了。所以不难发现,用户通过与聊天机器人对话所获取的娱乐性刺激,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时代周报:情感陪伴是小冰产品特色的主线,什么契机让你决心打造情感陪伴类AI?

李笛:在与软银合作研发智能机器人Pepper时,我发现功能很强大的AI产品,远不如宠物狗、洋娃娃在人类心中的分量。在研发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的时候,我们给这一产品定位是“最棒的AI助理”。在进行多方面调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人类眼中,最棒的助理不是性能最强的工具,而是能够调节与雇主间关系的产品形态,它具备思考力与思想。

这类产品有三个驱动——私域、C2C和内容。我们认为,内容大于交互,甚至一定程度上大于服务,且内容更容易产生定价锚点,形成环绕用户的一个个私域社交网络。构建C2C平台,是希望一部分用户通过AI向另外一部分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去避开可能出现的免费和补贴打法。

时代周报:这好像与小冰早前的思路不太一样。

李笛:我们最初坚持“AI即平台”。也就用户直接通过与AI的交流去解决需求,这时候,AI是平台还是服务,本身边界比较模糊。随后我们发现,当Agent成为AI的核心载体后,用户需求非常难以解决。原因在于我们手机上的外卖、打车、娱乐等APP,相互间数据是不流通的,Agent如果不能获取完整的用户数据,便不能精准地解决用户需求。

时代周报:你刚提到理想的情感陪伴类AI要具备思考力,但你也发表过“说AI有独立意识的人不是傻就是坏”的观点。

李笛:我们不需要机器人客观上真正具备思考力,只需要围绕人类的需求,将机器人的动作设计成人类认为它们通晓人性就可以。比如猫亲吻人类,人类认为这是亲近的表现,但终究无法完全清晰猫的心理。

时代周报:王小川曾表示,现在的大模型是在造“人”,而远不止一个工具。你认为情感陪伴类AI应该怎样定义自身的能力范围?

李笛:今天绝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更容易沿着事物的两极去定义AI的能力范围。一种是宣称“造神”,称AI如果足够强大即可以统治人类;另一种宣称“造工具”,无条件听从人类指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以上两种的内在逻辑都将AI进行了物化。

小冰强调的是打造具备人类情感特点的机器人。人类对朋友需求面很广泛,不一定要求朋友必须满足智商爆表、绝对服从等条件。所以定义情感陪伴类AI的能力范围,介于神和工具之间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

时代周报:相比于ToB业务,你好像更看重ToC,是因为C端的场景更有利于“情感陪伴”延伸吗?

李笛:对,我认为AI能够让人产生跟他们去建立友情的倾向。一位A公司的销售跳槽去B公司,他原本的客户可能会因为情感信任跟随他成为B公司的消费者。这是小冰产品想要突破的方向。实际上,如今B端和C端很难真正做出区分,大部分的To B场景也会表现出To C的特色。

收取API调用费是上个时代的模式

时代周报:有人说小冰越来越低调,你的言论也趋于保守。

李笛:我们曾经确实不冷静。创业早期,我们希望一直站在舆论中心。但由于国内从来不缺乏追随者,我们很担心陷入不良的同质化竞争中,所以选择了低调。

身处行业十余年,我们见证了各行各业的人涌入AI,见证了数字人、元宇宙和大语言模型的潮起潮落后,更加认为应该客观地去看待行业。我们发现,倒下的企业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商业模式不成立。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我们无法预见AI的高速增长。

时代周报:有没有担心过不打榜、不卷参数会让你失去一些机会?比如一级市场的关注。

李笛:我始终认为卷超大规模的大语言模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GPT5的“红灯”亮了,行业都停了下来。同时,各大榜单的产品能力差距并不大。AI带来的吸引眼球的事情正在越来越快地结束。

事实上,我们也担心在融到资金后,被裹挟着打榜卷参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我希望我们交出“赚到了钱”的答卷,真正找到一个大众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

时代周报:相比于AI技术的迭代,你好像更看重商业模式的推进。

李笛:当下AI的商业模式大都依托于廉价的流量收取广告费,但如今流量红利已经见底。电商可以凭借AI实现新的增长,如今也卷得厉害。如果行业的商业模式变得足够明朗,哪怕技术是上一代的,哪怕存在很多竞争对手,企业依然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因为AI覆盖的市场实在太大了。

时代周报:小冰的营收主要来源于“造人”,去年的营收规模是怎样的?

李笛:国内所有To C的AI产品里,小冰可能是营收最多的。

坚持按照AI创造的价值计算分成,我们是业内第一家这样做的企业。收取API调用费和按实际产生的价值收费的分歧,和当时大众争论电子邮件的商业模式有些相似。彼时大家也疑惑,电子邮件该像传统邮箱服务一样收钱,还是要充分发挥它高并发、极其廉价和快速的优点,选择不收钱。如今已经过去了30年,业内应该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时代周报:目前小冰的市场人员占公司员工比重是多少?

李笛:小冰一直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研发一体化组织。行业内还有两类优势企业。一是擅长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渠道是他们的优势;二是依托传统研究院体系的企业,学术研究是他们的优势。小冰是偏向技术应用类的企业。

生态是自发形成的,不是投资“策划”出来的

时代周报:小冰脱胎于微软。微软后来持续大额投资了Open AI,微软的一些高管,出走创办了零一万物、阶跃星辰等大模型公司。外界拿小冰和微软系AI公司作比较,你怎么看待师出同门的竞争?

李笛:我们不是特别在意与微软系的竞争。小冰出自微软,至今与微软保持着合作关系。这层身份使得小冰始终与全球人工智能最先进的部分保持同步。

但微软体量巨大,并且拥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大体量公司的新兴业务与主营业务间往往会磨合不畅。所以鼓励新业务创新最好的方法是让它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里运行。

时代周报:追求独立,是不是也意味着小冰不会与微软系公司合作打造生态?

李笛:我认为生态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投资等形式策划出来的。

首先,世界本质趋向割裂,最终形成若干孤岛。即便通过投资的方式打造生态,这些孤岛间也难以通过技术实现数据流通。其次,很多人希望借助生态的力量捆绑上下游限制竞争,但当竞争被阻碍,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生态的打造者。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的打造者会失去议价能力,失去从自由竞争市场中获取最物美价廉产品的供应能力。

微软本身有很多优势,这决定了它很多商业模式的开展都会先从优势面展开。就像很多云厂商希望将AI变成云的一部分,以加固云业务的竞争壁垒,增加云业务的收入。这很合理,但如果站在AI本身的角度考虑,一个相对独立、独特的商业模式无疑更能激发AI的商业价值,遗憾的是人工智能在商业模式上的储备还很匮乏。

时代周报:入局情感陪伴类的玩家不乏大模型厂商,也有做端侧的硬件厂商,小冰的竞争策略是怎样的?

李笛:太在意竞争,反而难以打开新的思路。我们更倾向于解决自身过去存在的问题。

另外,行业当下最大的问题依旧是所有公司都在面临的商业化难题,大众对AI产品的付费意愿甚至不如小朋友在游戏中购买皮肤的付费意愿强。当商业模式的问题解决了,大家在市场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份额变动,这时候我们才应该谈竞争。

目前行业内更多的是“伪竞争”。大家通过打造不同的概念,如“xx系”、“本土版xx”来竞争一级市场的资金。资金当然很重要,但目前的竞争还不是商业竞争的本质。

时代周报:很多企业希望先通过免费或部分功能免费吸引用户,再慢慢培养他们的心智,小冰为什么没有免费开放自己的产品?

李笛:我认为在培养用户心智上,不能将多种手段糅合在一起。企业给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免费体验,反而会帮助用户养成免费使用的习惯。

这与用户的付费观念有关,也与行业此前过度吹嘘AI的能力有关。当用户对AI的预期被拉升到一定程度,普通的产品更加难以撬动用户的付费。

时代周报:在产品定价策略上,你如何考虑?

李笛:我们希望定价与它的价值关联,而非与成本关联。当用户开始通过其消耗的算力来计算AI公司的成本,那么说明用户是不认可AI公司提供的附加值的。同时用户在计算成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AI公司前期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所以我认为跟价值挂钩是一个良性的衡量方法。

时代周报:业内的价格战是否会影响到小冰的商业化推进?

李笛:成功者的路径依赖往往很强。互联网企业入局AI,肌肉记忆促使它们通过价格战快速扩大规模。但打价格战,永远都是一时的。小冰唯一的办法就是撑过去。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