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科技巨头为AI的“用电荒”焦头烂额时,算力之争的疆域,从地面扩展至太空。这些漂浮在真空中的数据中心,凭借24小时不间断的太阳能和零下270度的天然散热环境,竟能把地面算力的能源和冷却成本压到近乎忽略不计。
11月27日,从“智绘星空 胜算在天——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北京拟在700-800公里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以实现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根据推进会上发布的规划方案,数据中心系统由空间算力、中继传输和地面管控分系统组成。
本月早些时候,谷歌提出“捕日者(Suncatcher)”项目的构想,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另外,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都详细阐述了在太空轨道上建设数据中心的计划。贝索斯预测,未来10到20年内人类将能够在太空建造千兆瓦级数据中心。海内外已有太空算力项目部署,英伟达也参与其中。
长江证券指出,当前,能源成为AI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太空算力凭借其特有优势成为中美布局的重要方向,有望成为未来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太空算力的崛起带动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卫星制造、算力芯片、星载通信到地面配套,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机会,多家上市公司有望分享太空算力大蛋糕。
例如,万通发展通过空天通信芯片技术与地面 AI 算力芯片的协同,搭建“地面算力+空天通信”的融合体系,成为太空算力落地的关键技术支撑方,其布局聚焦于太空与地面算力的连接和数据传输环节。
万通发展控股子公司数渡科技是国内极少数掌握PCIe5.0芯片全流程自主设计能力并可实现量产的企业,PCIe5.0高速交换芯片作为AI服务器的 “算力神经枢纽”,可高效处理从太空传输回地面的海量数据。其独创的“Fabric Link”片间组网技术能实现GPU间直接通信,提升地面算力集群对太空数据的处理效率,适配卫星遥感、空天监测等太空算力下游场景的数据需求。万通发展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合作,将量子信息理论融入PCIe5.0芯片设计,进一步提升芯片对复杂太空数据的处理能力,为太空算力与地面AI算力的融合提供技术储备。
万通发展控股子公司知融科技研发的Ka/Ku频段相控阵芯片,是低轨卫星终端的核心元器件,可实现太空与地面的数据高速交互,为太空算力的“数据回传”提供底层通信支持。子公司万通盛安的稀布相控阵天线技术与知融科技的芯片结合,形成“芯片-天线-系统”的全链条能力,可优化低轨卫星基站的信号接收与数据处理效率,间接提升太空算力的落地应用效果。
可见,万通发展立足自身芯片技术优势,打通“太空通信-地面处理”的算力链路,是太空算力产业链中“数据传输 + 地面算力支撑”的重要参与者。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