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免签政策、推进通关便利化措施,来华旅游与经贸合作持续升温。来自马耳他、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游客和经贸人士纷纷感受到“中国速度”的便利与开放。今年夏天完成首次来华深度旅行的马耳他游客艾玛·达马托对记者说,她计划很快再来中国,继续探索心目中的多彩中国。
免签延长,“打卡”中国更便捷
今年夏天,来自马耳他的艾玛·达马托在江西参加交流活动后,转赴北京旅行。在一周时间里,她参观国家博物馆、故宫和长城,看京剧、吃烤鸭、逛胡同,深度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她首次在中国进行长时间深度旅行,旅途中感受到的便利远超她的预期。
得益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自2024年11月30日起,马耳他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今年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将对马耳他等45国免签政策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听到消息后,艾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计划再次到中国旅行,这一次要去陕西看兵马俑、到山西欣赏古建筑。
随着免签政策逐步扩展,中国“免签朋友圈”也持续扩大。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并对4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免签范围从欧洲延伸至拉美、中东,过境免签政策也同步放宽优化,为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打开了“说走就走”的大门。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中,外国人达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为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62.1%,同比上升52.1%。
为进一步提升来华体验,中国还不断优化入境手续。11月20日,外国人入境卡网上填报系统正式上线。外国人来华前,可在线填好入境卡,通关时出示二维码即可通行,口岸通关变得更加便捷顺畅。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在发展入境旅游的过程中,签证便利化是吸引游客的第一步。在抵达目的地后,游客可通过自驾、自由行的形式来深度体验中国城市的生活品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而感知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往来便利,推动经贸合作提速
今年9月底,哈萨克斯坦创业者阿米尔·扎基舍夫应邀来华参加数贸会。他介绍说,得益于中哈免签政策,他在出发前两小时才买好机票,先抵达上海,随后转赴杭州参会。这种高度便利的往来,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合作效率的提升。“我才到上海几天,就和多家企业洽谈合作,并计划很快签订合同。”阿米尔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既体现了“中国速度”,也展现了中哈合作的潜力,让他对在华拓展业务更加充满信心。“哈中两国间的免签政策,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非常感激。现在中国很关注我们所在的区域,愿意建立联系、开展业务、扩大开放。”
葡萄牙中国工商会秘书长贝尔纳多·门迪亚多次受益于中国对葡萄牙实施的单方面免签政策。他说,这是促进两国在经贸等领域实现共赢的“催化剂”。“免签政策让我能以更高效率协调会议、开展考察和推进项目。便捷的出入境正在成为推动合作、拓展市场的关键条件。”贝尔纳多以亲身经历举例说,“葡中不少工业与物流项目已从中受益,落地速度明显提高。我想访问更多中国城市,洽谈更多合作项目。”
便利化政策的扩展也在创造航空领域的新合作机遇。11月22日,中国海南航空公司正式开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至中国重庆的直飞航线。业内普遍认为,签证便利化与航线扩容正在形成良性循环,加速推动中欧人员往来。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免签政策延长消息公布后,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飞往中国的机票订单快速增长,显示出政策正持续释放旅游与经贸交流的潜力。
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机场首席客运航空负责人西尔维·范登艾恩表示,自中国对比利时旅客施行免签政策以来,变化十分明显。欧方与中国航司新增的目的地和直飞航班等举措将带来更多利好。
共享机遇,促进合作共赢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世界经济系学者伊琳娜·科库什金娜表示,中国持续实施免签政策,体现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直秉承的开放和合作姿态,也表明了中国的自信与决心。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9日,我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同时,“投资中国”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共识。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总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对外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路表示,开放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包容与担当,与世界深度交融,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源于中国、惠及世界的开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引领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