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优 功能全 这个“身份特殊”的区域精彩非常

发布时间:2025-08-28 11:24:26
阅读量: 914

“十四五”期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增加19个,总数达到174个,且布局更加优化,实现全国各省区市全覆盖。记者从国新办8月25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作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不足全国十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

这些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施封闭管理的特定区域,为何与众不同?对此,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海关监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其“身份特殊”的原因有二:一是政策优。进口入区可以享受保税、免税,许可证件管理相对宽松,出口入区可以享受退税。多重政策红利叠加形成了助力企业发展的“强力磁场”。二是功能全。区内可以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多元业态汇集形成了促进外贸增长的“强力引擎”。

通过持续创新监管、优化服务,全国海关不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比2020年增长超过三成。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海关总署扩大了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今年1—7月,全国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增长8.7%。

王军告诉记者,可以用“四大平台”概括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定位。

一是跨国产业的承接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制造业巨头入驻,也同步带动了国内投资,辐射周边经济,促进了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比如,重庆市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汇聚了六大国际知名品牌为龙头的2300多家本地上下游配套企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

二是开放发展的关键平台。河南、四川、重庆等既不临海、又不沿边的中西部省份,凭借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红利,近年来外贸増势迅猛,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占到本地外贸的一半以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力推动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是新兴业态的培育平台。近年来,检测维修、融资租赁、期货交割等外贸新业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蓬勃兴起,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价值链、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四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在国务院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海关的68项改革有18项来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彰显了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王军表示,后续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继续向功能多元化、产业高端化、贸易便利化、管理协同化转型升级,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