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
上海九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九方智投)总经理。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大高金EMBA在读。第七届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证协重点课题评审专家库专家。曾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营销客服业务规范》研究与制定工作,牵头负责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权益保护调研报告》在《传导》发表后受中国证券业协会重视与推广。
2007年,怀揣着对金融市场的憧憬,我进入中国金融在线旗下的金融界网站工作。当时,金融界坐落于北京金融街国际企业大厦。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对它的初印象:浓郁的互联网气息、简单的年轻态文化、奋进的实干者精神……那时金融界上市不到3年,凭借金融界门户网站和“大参考证券分析系统”付费软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门户网站之一。这是我初次接触C端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也正是这一初体验,让我与投顾行业结下缘分。
以时间为轴,行业20年来的激荡变化给了我诸多启发。不知不觉中,我也亲历了挫折,同时也接受了馈赠。
付费软件拉开C端金融信息服务的帷幕(2004年-2008年)
2004年10月15日,金融界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超过8000万美元。金融界是第11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概股,这家当时仅仅70人的企业,人均融资额超过100万美元,是当时纳斯达克人均融资额最高的企业之一。不同于其他互联网门户以广告点击收入为主,2007年,在金融界259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中,来自证券投资咨询的付费软件营收占到绝大部分,广告收入仅156万美元。
金融界在个人付费软件销售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正在盈利模式上迷茫的东方财富、大智慧、同花顺等企业,纷纷在自身战略基础上将付费软件的盈利模式进行融合迭代。“东大同”亦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收获期。金融界虽然在付费软件的商业模式上取得成功,却忽略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流量格局的变化,金融界也随着门户时代的落幕一起没落,令人唏嘘。
千帆竞逐,金融信息服务的互联网黄金十年(2008年-2018年)
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以C端金融信息服务为展业形式的投顾业务大发展时期。在互联网普及和两轮牛市的推动下,以金融信息服务为载体的投顾服务提供商们,也在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投资顾问服务的难点主要有两个:客户对于账户实际收益的预期过高和产品服务难以标准化。因为这两点难以解决,再加上投顾业务跟经纪业务有冲突,所以证券公司过去普遍不重视投顾业务。而独立投资咨询公司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受限于技术、运营能力和人才引进,发展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但是,“东大同”等公司受金融界的启发,通过金融信息服务软件一定程度解决了投顾服务的两个矛盾:一是通过工具、方法来代替和降低客户对账户高收益的预期;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产品标准化,将服务线上化。
从本质上来讲,C端的金融信息服务是投资顾问业务的展业形式。
1.东方财富:战略先行,打造互联网券商金融生态
东方财富成立于2005年,在互联网Web2.0时代中找到了财富密码,借助“股吧”一战成名,快速积累了大量垂直金融用户。“股吧”之后,东方财富先后推出东方财富金融终端、天天基金网等平台,收购基金、券商牌照,逐步实现打造互联网券商全金融生态的愿景。
2.同花顺:技术驱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独占鳌头
同花顺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拥有强技术基因的公司。相较于东方财富战略层的布局,同花顺更侧重技术的深耕与驱动。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同花顺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打造了在行情、资讯和交易体验等方面拥有强竞争力的移动终端软件“同花顺”,快速占领了金融信息市场。
3.大智慧:资本布局,在变化中寻找方向
大智慧成立于2000年,2011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挂牌上市。作为内地最早登陆主板的金融信息服务商,大智慧凭借资本优势,着力资本运作。从登陆主板第一天起,就开始筹谋并购。2011年至2014年,大智慧先后并购了13家企业。2015年,大智慧筹备85亿元收购湘财证券,消息一出,市值一度逼近700亿。
此外,2016年大智慧提前布局视频风口,推出的直播和视频产品“视吧App”比抖音还早了2个月。
4.九方智投:不忘初心陪伴服务,研究与科技双轮驱动
2018年,我和团队开始筹备九方智投,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作为后来者,如何在这一发展近20年的成熟市场中创造更多空间。经过无数次的探讨与思考,我们发现付费软件已经在潜在顾客心中占据主导位置,在软件的基础上输出投资者教育内容、叠加陪伴服务是一个机会与方向,于是就有了“九方智投——实战派股票学习平台”的定位。
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流量红利,我们把重心聚焦于研究内容的输出和数字化科技的投入。一方面,九方智投建有研究所,研究人员达130人,在注重传统投研能力的同时,我们格外注重研究内容的制作、提炼和分发;另一方面,我本人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于数字化管理和运营比较重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是我们技术团队在2018年就达成的共识,数字化基建对九方智投的业务运营起到了基石作用。因此,九方智投也成为中国最早在新兴流量平台布局短视频和直播的金融机构之一。
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九方智投已拥有深厚的科技积累、产品应用和投研内容沉淀,向投资者提供从入门到深度策略的全周期软件产品和投资者教育培养体系,以满足投资者全生命周期的陪伴与服务。
基金投顾号角吹响,大投顾时代即将来临(2019年后)
2019年10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告了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跨入了新的时代。“投资顾问是财富管理转型的核心关键”在行业内已经成为共识。
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卖方投顾变为买方投顾,从单只基金到一揽子基金组合,底层制度的改革拉开了财富管理的新篇章。
对比中美两国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财富管理和投顾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
整体市场规模上,成长空间巨大 。美国投顾行业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30万亿美元,全委托型资产规模约120万亿美元,占比超过了90%。中国的公募基金规模有26万亿元,基金投顾的规模仅在1200亿左右,发展空间显而易见。
在供给侧上,投资顾问团队缺口巨大。 美国注册投资顾问超过90万名,而我国仅有约7万名。综合两国人口基数考虑,美国人均拥有的投资顾问人数远超中国。
在需求侧上,证券、基金类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例空间可观。 2021年中国居民持有股票和基金资产(包括股票、公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占居民金融资产比例为21.3%。可喜的是,2018年-2021年,中国已实现了从13.8%到21.3%的增长,前景可期。
虽然目前基金投顾的市场规模和认知度才刚刚起步,但基金投顾从底层逻辑上颠覆了过往的基金销售方式,开辟了财富管理新的市场空间。基金投顾的制度改革,吹响了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号角。
风再起时,基金投顾业务展望
1.“共同富裕”引领中国式基金投顾未来发展主旋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伴随着我国居民财富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增大,未来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将迎空前发展机遇。在“共同富裕”目标持续推动下,中国财富管理将有别于海外市场专注服务高净值客户的模式,向大众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渗透,行业更添中国特色的“普惠”色彩。
2.市场机构多元化推动投顾业务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在60家试点机构中,券商、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占据绝大部分,但这些机构的专长更多侧重于产品设计、风控能力,这可能使得市场从整体上缺乏商业驱动力。基金投顾的理念是“三分投七分顾”,但部分机构在业务实践中往往“七分投三分顾”。在现有监管要求下,适当丰富持牌机构类型,有助于更好地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同时也能赋予更多机构按照资产规模收费的资质,这有助于机构从盈利模式出发,缓解“卖方销售”模式下机构收入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是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买方转型的重要抓手。
3.财富管理机构核心能力建设引领行业发展
如果说投资顾问是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核心所在,那金融机构除了传统投研和风控能力以外,下一步的建设重点将是流量获取能力、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能力、投资者教育的内容输出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谁在这些能力上占据优势,谁就将在未来的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竞争中脱颖而出。
财富管理:未来已来,星辰大海
投顾行业激荡起伏二十余年,从付费软件的兴起,到互联网黄金十年,再到大投顾时代的财富管理转型,保持持续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所处时代的认知和思维的转换。
过去几年,我国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行业风起云涌,跨过了众多险峰逐步走向成熟。身处行业一线,我深知道阻且长。但每当看到行业新象,又信心倍增。
当下,由基金投顾作为专业机构为客户提供投资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券商的财富管理转型之路虽具挑战,却蕴藏着无数增长机遇。财富管理市场扩容的蓝海与竞争的红海定将互融。
未来五到十年,财富管理市场同质化竞争不可回避,精准化产品布局、特色化服务理念、系统化长效机制、口碑化品牌形象的树立仍任重道远。让“新树深扎根”,以不避风浪的韧性、众志成城的合力、向创新要出路的探索精神为基础稳步前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未来已来,拥抱财富管理投顾大时代,不疾不徐、不偏不倚,感恩得失、感恩时代!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