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治宇相识近二十载,他始终以双重身份笃定前行:既是奔波一线的新闻记录者,也是深耕翰墨的艺术追梦者,两份事业里,藏着同样的赤诚与坚守。
初冬菏泽,暖阳和煦。欣闻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展” 中斩获金奖,我探访了他位于菏泽大剧院的工作室。推开门,墨香萦绕,案头整齐叠放着书法集,其中一本 1968 年出版的《毛主席手书选集》格外醒目,泛黄纸页镌刻着岁月痕迹。孙治宇轻轻抚过书脊,眼神满是珍视:“它陪我多年,不只是练字范本,更是研读伟人思想的载体。”
镜头为笔记录时代温度
作为菏泽市广播电视台《今日菏泽》栏目制片人、副高级记者,孙治宇的新闻生涯已近三十年。“记者要铁肩担道义,更要妙笔著文章”,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践行多年的准则。
他的镜头始终聚焦真实与温度,既传递社会正气,也深耕本土文化根脉。担任《文化菏泽》制片人期间,他带领团队深挖孙膑、范蠡、庄子等历史名人与菏泽的渊源,用影像为文化地标注入灵魂,通过深度报道本地文化名家,让菏泽“一都四乡” 的文化名片愈发鲜亮。
新闻人的责任更让他扎根乡土。连续四年担任市派第一书记期间,他在曹县邵庄镇界碑集村带领村民打井、修路、建桥,还组织书法家送春联、联系专家义诊,让文化与健康惠及乡亲;在牡丹区王浩屯镇王楼村,他抓党建强班子,修建文化广场与“王楼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心”,配备书案与村民共写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让文化浸润悄然入心。“新闻人不仅是时代记录者,更应是文化守护者”,他的话语平静却掷地有声。
翰墨为魂传承红色风骨
工作之外,书法是孙治宇的精神坚守。自1993 年与毛体书法结缘,三十余载他潜心钻研,从形似到神似,从笔墨技法到气韵风骨,追寻的不仅是艺术高度,更是精神共鸣。
这份执着换来了丰硕成果:2005 年获评 “中国国学艺术家”,2007 年凭香港回归十周年主题创作摘得 “紫荆花奖” 最高艺术成就奖;在建党八十五周年 “和谐杯” 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作品《清平乐・六盘山》被中国艺术收藏协会珍藏;拿下纪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 60 周年全国书法大赛金奖,连续多年获评 “中国书画三百家” 金奖;2016 年与 2021 年,分别在纪念毛主席诞辰 123 周年、庆祝建党 100 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再夺金奖,获评 “中国百强书画名家”,数十项全国性荣誉见证着他的艺术坚守。
他更让笔墨走出书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 周年,编著《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集》,以毛体书写 58 首毛泽东诗词,捐赠后建成的 “毛泽东诗词书法展览馆” 免费开放,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作品《忆秦娥・娄山关》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沁园春・雪》被制成邮票发行,成为菏泽文化对外交流的名片。
双轨并行初心回馈乡梓
在孙治宇眼中,新闻与书法一脉相承:新闻练就的敏锐观察力,让他的书法更重“字外功夫”;书法涵养的沉静格局,让他在纷繁新闻现场始终保持理性与温度。2021 年献礼建党百年,他白天走访老党员、策划《红色基因解码》系列报道,夜晚伏案挥毫,完成的毛体百米长卷《毛泽东诗词选》,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出并被烧制为国礼,成为两者融合的生动见证。
对故土的深情,让他始终不忘回馈。他发起“翰墨传情” 公益行动,每年春节带领书法家走进偏远乡村送祝福;捐赠作品给中华慈善总会,持续资助贫困学子,获评 “中华慈善书法家”。作为菏泽市孙膑文化研究会会长,他积极挖掘传播孙膑文化,举办国际性交流活动,让家乡历史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本地文旅产业赋能。
从新闻一线到扶贫前线,从演播室到书法案头,孙治宇用镜头记录真实,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笔墨书写精神。他证明,一个人可以在不同轨道上奋力奔跑,一颗心能在责任与热爱间找到完美共鸣。
岁月流转,案头那本旧书依旧静静摊开,仿佛在诉说:路还长,笔不能停。这份跨越二十年的赤诚,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