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学院:文化特派员陈佳璇为“千年纸山”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4-17 16:27:31
阅读量: 254

“我们用乡村最原始的材料来搭建展厅,力求展现纸山农耕文化的原生态。”日前,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纸源村卡卡青年社区“在山言山”展览现场,作为策展人之一,来自我校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任教师陈佳璇正介绍着纸源村的“乡村美学”。

自2024年7月以温州市文化特派员身份派驻到泽雅镇纸源村以来,陈佳璇根据当地文化基础和发展需求,确立“千年纸山,寻韵泽雅”主题,深入挖掘纸源村造纸历史文化和纸山民俗风情,以现代艺术设计为手段,助推乡村文化品牌塑造及文旅融合发展。

从高校讲台到千年纸山

“我只知道泽雅有古法造纸,而纸源村是传统古法造纸的重要发源地。”初到纸源村,一路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陈佳璇的注意,但该从何处入手挖掘这秀美风光背后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了一道难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讲台到乡村,陈佳璇第一时间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和镇、村干部以及村民们“唠家常”,梳理散落在乡间的文化密码,深入挖掘纸源村独特文化内涵。我校的师生团队也是她的“智囊团”。2024年9月至10月,她把课堂搬进乡村,多次组织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入村调研,开展“用脚步丈量千年纸山,共论未来乡村形态”活动。

这场实地调研很快显现效果。陈佳璇发现,纸源村处于泽雅镇“千年纸山”核心区域,拥有国家级文保点四连碓造纸作坊,纸源村并非缺乏文化资源,而是缺少系统整合与创新。

对此,她提出“文化IP化”策略——通过乡村品牌、旧空间改造、文旅景点IP、文创手办等一系列手段,以“千年纸山”为核心标识,打造地域性的IP,为纸源村乃至泽雅镇整体的文化场景和品牌做一个串联和整体形象提升,打通由传统纸山农耕文化到当代乡村文化生活的创新路径,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力。

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乡村

“确定‘千年纸山’基调后,我们计划从环境设计、品牌包装设计和文创设计三个方向落地具体做法。”充分发挥职业优势,陈佳璇积极联动高校资源,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副教授李海华、专任教师游晓滨等协作,将师生团队的教学、科研的成果链接到乡村,将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融入乡村。

纸农菜馆(改造前)

在卡卡青年社区背后,有一栋看似与传统乡村格调不符的建筑,是陈佳璇与团队改造的成果。“原来这里是一栋比较老旧的民宅,我们想着是否能改造利用起来,既能美化周边环境,还能让‘方寸地’变‘增收地’。”设计过程中,陈佳璇在优化功能空间规划和房屋质量的同时,坚持保留建筑与乡村一致的肌理,将原有民宅变为一家纸农菜馆。纸农菜馆现由卡卡青年社区、纸山厨娘协作运营,已于今年3月底试营业。

纸农菜馆(改造后)

纸源村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推动实现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11月,陈佳璇与团队为纸山大米、粉干、番薯枣等农产品的包装形象“焕新”,打造“纸山农物”品牌。“纸山农物的产品去年年末被带去青灯集市、梧田老街集市,吸引了很多人购买。尤其是番薯干,更是成了‘爆款’。”陈佳璇说。

在对农产品文化资源的挖掘过程中,陈佳璇与团队还用相机镜头记录下农产品背后的农户、村民的故事。“一开始农户们很抗拒镜头,疑惑我们为什么要拍这些‘不美’的东西。我们师生几个人就和他们聊天,讲他们的农产品,他们就慢慢放松下来,让我们捕捉到很多质朴、动人的故事。”陈佳璇告诉记者,记录下来的影像被展示在“在山言山”泽雅纸山农耕文化展中。

“在山言山”展览是陈佳璇与团队将高校资源注入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次实践,展览以青年对话乡村大山为主题,展示泽雅镇的人文生活、农耕农物、建筑改造,开展当日吸引游客超300人,艺术化、视觉化呈现乡村淳朴的事与物,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青年与乡村的无限可能

“年轻人对乡村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的,他们的热情和活力,能够支撑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他们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后备力量。”在组织师生团队来纸源村调研的过程中,陈佳璇看到了青年与乡村的无限可能。

那么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来到乡村,成为乡村发展受益者的同时,也成为乡村发展的推动者?陈佳璇在卡卡青年社区得到了答案。卡卡青年社区是乡村与青年连接的一个触点,集艺术产业、文化体验、研发教育、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拥有温馨舒适的硬件空间,还有咖啡、校地合作展览、研学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打卡项目。

借此公共平台与契机,陈佳璇推动成立以“泽雅文旅品牌打造”为课题的导师制研究小组,将卡卡青年社区作为课题“实践地”和文化项目“根据地”,精准对接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来自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团队将从品牌策划、产品设计、传播推广等维度持续介入,将陆续为泽雅文化产出贡献力量。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引入不同的团队资源,比如AIGC数字化技术赋能。”陈佳璇表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造血”功能,可以在各阶段、有持续性地加入人才,为文化项目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化特派员的工作让陈佳璇第一次真切地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感受到了为乡村建设奋斗的青年力量,她说“这是一份需要情怀的工作,也是实实在在需要不断尝试如何为乡村‘破局’的工作”。同时,她坚信,通过创新发展泽雅传统古法造纸文化这一乡村振兴“活资源”,用文化赋能产业,实现从“保护”到“再生”的跨越,为乡村提供一条兼具人文温度与经济可行性的振兴路径。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