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其能级提升对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增强区域发展动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成立40周年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会展业已从传统的商品展示平台,演进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韧性、深度链接未来的重要枢纽。
从“展示台”到“连接器”
会展功能深刻变革
传统的会展模式,核心功能在于“展示”与“交易”。展商带来最新产品,客商寻觅商业机会,其逻辑是点对点的商贸匹配。然而,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这一模式正在被颠覆。
“作为展会已经从传统的、简单的商品展示平台演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它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毛予锋表示,“会展业早已超越了商品展销的传统定位,成为构建紧密型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的重要枢纽。”他以全球最大的机床展为例,指出其价值远不止于卖出多少台设备,更在于构建了一个涵盖技术交流、产需对接、产融结合、趋势研判的立体化产业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上游的材料供应商、中游的装备制造商、下游的用户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同台共舞,共同绘制一幅完整的产业图谱。
中国贸促会原副会长王锦珍对此深表赞同,并强调了专门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博览会的独特价值。与传统展会不同,产业链供应链博览会实现了大中小企业及科研单位同台展示,全面呈现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使得所有参与者不仅能“知己”,更能“知彼”,清晰地看到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坐标,以及竞争与合作者的动态,从而为提升整个产业的能级与安全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国际合作双向发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土壤。目前,中国场馆规模、展会数量、展出面积已稳居世界前列。然而,量的优势如何转化为质的胜势?关键在于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与双向开放能力。
王锦珍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国内展会的国际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外商参展以及买家到场少之又少,跟展会的名称不相符”。但他同时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最近实施的有关免签政策,以及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为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呼吁会展企业抓住时机,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来”,让展会真正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作出贡献。
“引进来”的同时,更要“走出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从服务贸易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哪怕是在国内举办大型展会,只要是为境外企业与人士提供的服务,就构成了服务贸易。”他以进博会为例,数千家外资企业、数万国际人士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笔可观的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会展经济实际也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
但他也指出,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即中国会展企业到海外办展。目前这部分占整个会展服务的比重相对较低,“目前而言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中国会展业不仅能服务全球客户,也能寻找到更多的商业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分享了两个生动案例:在链博会上,企业毫不犹豫地介绍了本土的原料供应商“创年”,通过这个平台,它获得了来自全球的新订单;在进博会上,企业将一些中日韩乃至法国的初创公司成功“引进来”,帮助其在华设立分公司。这“一出一进”,完美诠释了会展平台如何成为国内外供应链要素双向流动的“旋转门”。
从“传统展”到“智慧展”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会展业也迎来技术赋能的重要机遇。王锦珍表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已大幅提升展会在管理、展示、数据收集等方面的效率与体验。
欧莱雅在苏州建成的全球最大、也是唯一一个智能运营中心,一小时能分拣7000个包裹,展现了现代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供应链为我们打开了常人看不到的那一面。”兰珍珍说,通过展会平台,企业把供应链背后的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毛予锋认为,展会应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赵晋平建议,会展业应推动从“单一展销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型,整合运输、金融、法律等供应链服务要素,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业务支持。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已签署23个自贸协定,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会展业以及相关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应利用这一制度型合作进一步增加跨境或者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红利和机会。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