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跑道、智能骑行、充电座椅……为了给游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园上新智能设施。然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智能设施维护管理并不到位。
看这些公园里的“黑科技”,的确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有的公园设置集电地板,游人踩上去即可触发雾森系统,边走边给植物浇灌;有的公园配备了心率柱,游客只需双手握住感应片,显示屏就能报出心率并给出相应运动建议。可由于长期缺少维护,相当一部分设备已长期黑屏、“满面灰尘”,几近荒废状态。正如游客吐槽的,如果智能设施总是“失能”,莫不如把空间腾挪出来,增设一些能派上用场的传统健身器材。尤其很多口袋公园本就空间有限,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占了地方却没什么用,很难说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拥抱智能化浪潮,公园解锁“AI新体验”的尝试值得肯定。但诸如此类的“中看不中用”,也暴露出公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事实上,很多智能设备的技术本身就不够成熟,一些公园缺乏调研、忙于尝鲜,又没算明白日常运营维护的账。与技术公司的合作结束后,后续维护管理自然成了麻烦。拆除设备意味着前期投入“打水漂”,还关乎未来重新规划的问题。不拆则更为糟心,弃之不理有碍观瞻,重新管养维护又力不从心。
今天,建设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公园虽只是一方小天地,同样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更宜居、更智慧的向往。而打造智慧公园,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如何在成本可控、运维可持续的情况下更新设施,如何使新建设施的外观、风格与原有人文自然景观相协调,方方面面都要考量到位。归根结底,建设智慧城市得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做文章。以人为本,重视实用,智能设施才能用得好、用得久。
从柴米油盐到决策运行,“城市大脑”不断扩容,一座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之城正逐渐变成现实。推动各项建设向实向细,城市之“智”将托举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