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令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更为清晰

发布时间:2025-06-26 10:24:21
来源: 证券日报
阅读量: 617

       当下,人形机器人正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关注焦点。根据IT桔子最新数据,2025年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达到61.06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58.93亿元。另据天眼查APP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10万家,同比增长44%。

  不过,繁华背后,有业内人士不禁发出“灵魂拷问”——人形机器人会翻跟头,但短期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B端工业场景、商用场景,以及高校科研场景有所应用。但在C端家用场景,由于对机器人功能多元性、数据处理和自主交互能力要求较高,商业化落地任重道远。

  为让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更为清晰,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将研究成果面向行业开源,促进行业整体技术升级。

  人形机器人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则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更有经验,双方加强合作,则能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以机器人的“灵巧手”研发为例,通过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能够加速研发进程,提升“灵巧手”的性能和可靠性。

  二是充分挖掘场景优势。通过搭建实景训练场景、细分应用场景等方式,降低数据采集复杂度,加速积累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为机器人的自主智能发展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不同行业和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只有充分挖掘场景优势,才能让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在工业领域,可针对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行业的生产需求,开发能够完成精密操作、搬运、质检等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在服务领域,针对酒店、餐厅、商场等场景,开发能够提供接待、引导、清洁等服务的人形机器人。

  三是企业要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探索适合自身的商业化路径。特别是掌握核心零部件相关技术的企业,在产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响应速度和感知能力。企业应加大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