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发布时间:2025-06-30 09:51:54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量: 221

       仲夏时节,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的水稻进入抽穗期,这里大面积种植名为“华航香银针”的水稻,因为产量高、口感好,还能抗病,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华航香银针”水稻新品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由于达到720公斤/亩的产量指标要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华南农大与企业合作打造了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传统育种主要通过多样品种杂交,提供遗传多样性,筛选出更优良的品种。传统育种过程中的亲本选择,需要依据性状选择,杂交后代培育与表型观察都需要大量田间劳作且产量性状选择周期长。

  在AI与大数据驱动的现代育种流程中,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如同精密运转的“生物计算机”,水稻育种被重构为几个精准可控的“数字环节”。比如,通过对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定位,找到优质种子基因;通过AI算法设计智能育种方案,减少田间试验成本等。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储成才说:“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最终选育出‘华航香银针’这样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品种。”

  从“看见之后再选择”到“先预测再验证”,使育种变为“可计算的科学”,极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传统水稻育种平均需8—10年育成新品种,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的育种周期仅为4年。

  现代育种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与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准确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在现代育种过程中发挥着‘数字引擎’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间的鸿沟,大大加速生物育种进程,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储成才说。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