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覆盖电力全产业链的信用服务体系,构建信用电力生态,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信用电力平台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信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中电联数据显示,2024年,建立了覆盖40万家电力企业的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库超4亿条记录,实现了信用信息的采集、动态更新和智能分析,实时监测6.9万余家电力企业的“信用电力指数”,范围覆盖31个省份。截至2024年底,共完成4086家企业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于招投标、电力市场交易、融资贷款等领域,提升了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履约能力。
“当前,电力行业仍存在着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贯通、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不足、信用风险预警与联合惩戒力度有待加强等难点。”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实时归集与标准化管理;强化信用等级在电力市场准入、招投标等领域应用,创新“信用+融资”模式,拓展国际商务信用认证;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信用生态,提升“信用电力指数”精准性与科学性;建立健全动态信用奖惩机制,对失信主体实施严格禁入措施;加强行业信用文化培育,提升信用管理人才素质;探索建立“信用、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守信经营的行业新风尚。
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静建议,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信用评价制度及应用措施,研究能源企业信用工作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巩固电力业务许可、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信用监管常态化长效化,推动信用手段应用领域,拓展信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做好信用信息归集,推进政府部门与企业、协会等相关单位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确保数据准确、及时、全面;继续编发信用年度、专项分析报告,预警信用风险,做好信用风险预警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2025年,电力行业要完善电力征信产品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技术与信用工作相融合创新发展,开展电力行业数智化招采工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电力企业招投标、供应商与电力用户分级分类管理等环节赋能;整合电力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产品,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电力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说。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