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玲:以学术研究助推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4-08-29 15:45:37
来源: 光明日报
阅读量: 1467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构成要素,故宫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座宫殿遗存,故宫不仅承载与汇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宝库。

从皇家宫殿到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诞生过程浓缩着中国近代作为公共事业的博物馆与文物保护事业的探索发展之路:故宫博物院是最早一批探索如何提供更好社会服务的博物馆。它建立之初,便抱着“搜集累世尊秘之宝藏,于都市之中辟古物陈列所一区,以为博物院之先导”“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的宗旨,将私有古物变为公共文化产品向公众展示,把宫禁变为大众观摩古物和精研画法的公共艺术圣殿。尤其是在文物保护与研究方面,它在中国文物保护领域起步较早、较为成熟。比如书画的开放与梳理,推动近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革新;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既延续宋明以来金石学的治学传统,又结合近代考古学的理论成就,使中国铜器收藏的传承脉络得到科学呈现。经历几代故宫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已有相当累积。

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郑欣淼于2003年10月提出了“故宫学”这一学术概念。“故宫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构建,正是基于对故宫建筑群及其文物收藏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思考认识。由此,故宫博物院也更进一步从文化整体性视角将古建筑、文物藏品和宫廷历史联系起来加以保护、研究与诠释。通过挖掘馆藏资源,结合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学科优势,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升:一是以故宫学为基础构建更为健全的学术梯队和更为全面成熟的学术平台,提升学术科研体系在文博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作用;二是充分激活、调动社会科研力量,用开放课题鼓励非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参与故宫文物研究,深入研究阐释故宫文物及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通过“太和学者计划”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积极发挥故宫博物院在促进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对话与交流方面的先锋作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故宫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只有20余年的时间,作为学科来说仍非常年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内探索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以学术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这是继承发展故宫博物院百年学术传统对故宫学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故宫学提供的发展机遇,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向故宫学发出的重要号召。

故宫及其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是典型而独特的。故宫建筑群内蕴着一套秩序井然、关联密切的知识体系,其规划理念、形制布局和建筑意象的思想源流和实践路径皆清晰可循。同样,故宫文物也内蕴着一套流传有序、品类齐整的知识体系,其文化传承与学术演进是一脉相承的。面向未来,进一步系统梳理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和图籍文献,提炼总结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助于夯实故宫学的概念、范畴、体系与方法。同时,继承故宫博物院治学理念和学术传统,有助于形成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跨机构交流合作的学术体系和跨文化沟通互鉴的话语体系。

故宫、故宫文物和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故宫和故宫博物院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场所。应立足“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探索中国语境与全球视野下故宫学的理论创新、机制建设与实践路径,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学术资源,不断完善故宫学的理论体系,深入挖掘故宫及其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在面向未来的学术发展中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跨文化交流互鉴的路径方法,提升故宫学的学术话语权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