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伟: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5-02-25 15:26:20
来源: 中国网
阅读量: 1046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实际效果,也为全球文明倡议和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问题化:识别并定义共同挑战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框架下,问题化是指识别和定义一个或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明确存在的挑战,还需要确保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各利益相关者的共鸣,并促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问题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识别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隔阂、误解及冲突,并将这些挑战转化为共同关注的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许多国家面临相似的困境,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资金短缺等。通过将这些问题具体化,并强调其对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的重要性,可以激发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以及普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

举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聚焦于亚洲地区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措施,成功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广泛参与。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为各方提供了共享经验、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利益相关化:建立共同愿景

对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而言,共同愿景就是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共生的世界文明格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多大,大家都有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愿望。通过利益相关化强调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展示它们在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增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具体策略上,组织专题研讨会或论坛,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经验。发布研究报告或白皮书,系统梳理当前世界面临的文明间障碍及其解决方案,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动员与协调: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互鉴格局

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激发各主体潜能,形成合力,推动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了实现广泛的文明交流互鉴,需要调动公共部门、私营机构、民间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提升青年和妇女等群体在文明对话中的参与度。不同主体因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在促进文明交流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丝绸之路”项目不仅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设立奖学金计划和国际志愿者项目,鼓励了大量年轻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推广活动中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和智能技术为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新媒体工具创新交流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便捷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加深对其他文明的理解和尊重。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用来创建沉浸式体验,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文明的历史场景中,亲身体验异国文化的魅力。社交媒体平台借助微博、微信、Instagram等社交网络,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见解,促进跨文化的对话与互动。同时,开设关于世界文明的公开课或专题讲座,使人们有机会学到不同文明的知识,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

质性评估和优化机制构建

科学合理的评估和优化机制有助于衡量当前策略的成效,还能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依据。质性评估主要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对参与者体验、互动质量和影响深度的理解。针对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可以从多维度设计质性评估框,如对话质量维度,评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否真正实现了平等、互鉴和包容。可以通过分析对话内容、参与者的反馈以及观察者报告来获取信息。文化理解度考察参与者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变化情况。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提升,是否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在合作效果维度,评价各类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诸如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等。重点在于分析是否促进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和信任建立。还应关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发展情况。比如,通过案例研究探讨某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何被赋予现代意义,并成功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采用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如项目组织者、参与者、受益人等)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召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某一特定群体或社区的长期观察,记录其日常生活中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细致的理解。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剖析,展示成功的实践经验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确保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变化。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整理成文档资料,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广,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来。

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人类文明

践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日益加深的理解与合作。无论是“丝绸之路”项目中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还是各类国际研讨会和论坛上关于和平发展议题的深入探讨,都彰显了各国人民对于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也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然而,建设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机制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不断优化策略,确保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持续推动教育交流和技术合作,可以打破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学互鉴、共存共荣。(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丝路精神与文明交流互鉴实践研究”(23XDJ021)成果  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蔡东伟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