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区十周年:潮涌渤海湾 开放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4-17 16:18:01
来源: 央广网
阅读量: 485
十年前,当渤海湾畔的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这片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便肩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作为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它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开放协同为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挥毫,在全国改革开放的蓝图中添彩。如今,站在成立十周年的节点回望,天津自贸区已从改革“试验田”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书写着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生动篇章。
制度创新:深耕试验田,结出“全国经验”
十载耕耘,“制度创新”始终是天津自贸区的核心命题。从投资便利到贸易监管,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服务,615项制度创新举措如星火燎原,其中42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准件”。在通关领域,“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出口直放、进口直通”等便利化政策,让京津冀三地企业共享“通关加速度”,货物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口岸效率稳居全国前列。在政务服务领域,“一企一证”改革合并精简表格超七成,“证照联办”覆盖50个高频行业,“承诺拿地即开工”将审批周期缩短至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成为吸引企业的“硬支撑”。
作为全国租赁产业“高地”,东疆片区培育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融资租赁企业,形成2.1万亿元资产规模,飞机、船舶、海工平台租赁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这里诞生了全国首单飞机离岸租赁、首单绿色租赁评价机制,率先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从飞机发动机到盾构机,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保税+”产业生态。制度创新的“磁场效应”吸引着全球资源汇聚,近9万户市场主体在此扎根,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50%的实际利用外资和40%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驱动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协同开放:联动京津冀,拓展“自贸朋友圈”
服务国家战略,天津自贸区始终牢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从“滨海通办”到京津冀“跨省通办”,179项政务服务实现“同事同标”,企业跨区域办事如同“本地通”;在金融领域,京津冀首单政府性融资担保汇率避险业务落地,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政策覆盖超3000家企业,资金流动效率提升40%。区域协同不仅限于政策互通,更在于产业联动——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河北的制造产能与天津的港口优势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天津、制造在河北”的协同创新链。
放眼全国,天津自贸区主动拓展“自贸朋友圈”,与北京、河北、云南等自贸试验区及海南琼海市签署合作协议,构建起海陆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网络。通过常态化经验交流机制,“飞机船舶租赁海关异地监管”“平行进口汽车质量追溯”等创新模式走向全国,累计向各省市输出改革经验超200项,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桥梁”。
未来展望:锚定新战略,迈向制度型开放
站在新起点,天津自贸区正以“提升战略”开启新征程。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更大力度的压力测试:在投资领域,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鼓励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在贸易领域,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建设华北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气供应基地;在金融领域,推进绿色租赁、数字人民币等创新试点,打造世界级飞机、船舶租赁中心。预计到2025年,自贸区实际利用外资将突破30亿美元,进出口额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
改革永远在路上。天津自贸区未来将聚焦“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与法治保障,建设国际商事审判庭、金融创新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让制度型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渤海湾畔到全国舞台,天津自贸区的十年实践,既是一部敢闯敢试的改革史,更是一曲协同开放的奋进歌。当改革风帆再次扬起,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坚定的步伐,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美篇章。
十年风华,初心如磐。天津自贸区的实践证明,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未来,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深入推进,这座渤海明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自贸经验”。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