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商业体系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对传统商业设施的改造利用,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培育消费新场景……这些举措让城市生活更便捷、更温暖,也更具活力。
10月29日,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为城市商业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并指出了新的路径。“方案既立足于空间优化又着眼于机制创新,既重硬件提质也强软性服务。”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景观所所长高飞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城商体系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
近年来,商务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全国存量商圈提质改造工作。在此契机下,高飞深度参与了“全国示范步行街”创建工作,聚焦城市商业的更新与提质,先后在武汉、重庆、呼和浩特等商圈提档升级中开展探索研究与项目实践,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当下的城市商业体系建设,高飞认为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齐。
在空间结构上,存在“大商圈强、小街巷弱”的问题。
当前城市商业发展依然呈现“核心集中、外围薄弱”的格局,体系化建设失衡。各地普遍重视中心商圈的提质扩容,却相对忽视了社区级商业和背街小巷的日常消费功能,导致商业空间层级不均、服务覆盖不全,出现“外来游客热、本地居民冷”的现象。社区消费空间不足、便民业态缺位,成为制约城市商业体系完善的突出短板。
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南北差异明显、淡旺季不均衡”的痛点。受气候条件、消费习惯、业态类型等多重影响,尤其在北方城市,夜间经济与冬季消费活力不足,商业活动仍集中在特定时段和季节,难以实现“全时段运营”,季节性消费断档不仅影响商业收益,也削弱了城市整体的消费氛围与持续吸引力。
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管得多、活力弱”的问题。
部分地区在商业街区的更新管理中仍以传统审批和统一管控为主,缺乏灵活机制。商业运营主体在品牌导入、活动策划、空间利用等方面自主权不足,新型消费需求,如Z世代、阿尔法世代等偏好的二次元、盲盒、“它经济”等与传统商业空间和管理模式存在脱节。
近几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持续推进,商务部牵头推进的试点商业街改造、城市商圈与便民生活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使得城市商业在体系整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城市商业体系已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新阶段,但消费仍是短板,应推动商业体系更加协调、更具韧性与活力地发展。”高飞表示。
城市更新焕新商业体系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其中,主要任务中的多项工作都与城市商业相关。高飞认为,随着城市更新从“项目建设”上升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这也将给城市商业体系带来新的变化,具体包括“工作方法—体系层级—空间类型—治理运营”四个方面。
第一,以“城市体检”为方法,找准商业更新的着力点,让消费更具体感。“无体检不更新”的方法机制能更清楚地评估城市商业体系的健康状况,结合大数据、问卷调查与公众参与,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与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适配“补短板”与“提品质”等相关工作,让居民更方便、游客更有兴趣、城市更有温度。
第二,以“四好”为导向,明确不同消费载体的更新要点,让商业层级更成体系。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统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商业体系能够有效衔接相关层次,从设计好的商业铺面到营造好的商业街道,再到精心雕琢的特色街巷、集中塑造的商圈地标。未来的商业更新,将从单中心商圈转变为构建多节点网络体系。既有完整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也持续推动地区核心商圈提档扩容,打造消费新引擎。
第三,挖掘城市存量空间潜力,拓展商业体系的空间类型,让消费活动具有更多体验性。《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八大行动”,其中明确“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结合地方更新经验来看,城市里的老旧街区、老厂区等存量空间,相较于传统的商业街、商业购物中心等更具烟火气、地方性、记忆感,尤其是厂房的建筑空间,开间、进深、层高等更契合当前新消费业态空间需要,其更新将有效融入剧场展演、livehouse、艺术美陈等复合功能,增强消费体验。
第四,从政府投入到共建共享,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让商业体系建设拥有长效可持续的机制体制。城市商业体系的更新提质,正在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单向建设”,转向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的“多元共治”。商业更新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体系,推动规划、建设、投融资、运营一体化管理,形成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项目白名单”“要素跟着项目走”等方式,引导专项债、城市更新基金等多元金融资本参与,确保商业更新的持续性与可操作性。过去商业更新,容易形成西方所谓的“士绅化”,空间环境与商业业态虽然改善了,但原住民外迁、烟火气减弱。此次城市更新行动将秉持渐进式、微更新的理念,避免“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更强调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将地方文化、社区生活与商业活力相结合,引导居民、商户、设计师共同参与街区改造,使商业街的更新更具在地性与包容性。
更新提质有赖于场景打造
高飞告诉记者,从经验来看,商业的更新提质越来越注重对场景的打造,依托场景理论中“舒适物”的认识与研究,总结了生态、形态、业态、活态、神态“五态协同”的“场景营造”方法来推动城市商业空间的更新提质。
在高飞看来,城市商业的更新提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生态——让绿色融入商业空间。在更新中,注重将生态绿化与消费环境有机结合,通过增加遮阴、休憩、纳凉的绿色空间,营造公园式商业,提供“可逛、可憩、可赏、可拍照”的环境,让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也能亲近自然、停留更久,从“逛街”转向“享街”。
第二,形态——优化外部空间形态。注重街巷尺度与立体空间的综合利用,通过首层、跃层、空中连廊、地下街等的联动设计,形成复合多层的消费流线,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商业体验,增强空间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第三,业态——延展消费时间与活力。围绕“全时段、全业态、全人群”的目标,推动商业由“售卖型”向“体验型、社交型、文化型”转变,强化白天与夜晚、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发展夜间经济、节庆活动、沉浸演艺、快闪市集等新型业态,提升商圈的持续吸引力与更新动力。
第四,活态——以活动激发城市人气。将公共空间与商业活动融合,举办多类型、多要素的消费节、演出、市集等活动,增强街区的社交性与互动性,提升人们的停留时间与参与感,让“人流”转化为“留量”。
第五,神态——彰显文化底蕴与精神。深入挖掘商业载体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记忆,在更新中保留老建筑肌理,完善景观导视系统,强化街区的文化辨识度。通过文化激活,让人们从“逛街购物”走向“走街寻味”,形成更有温度、更有情感、更有记忆的商业体验。
“总体来看,我们通过‘五态协同’的场景营造方法,让城市商业的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价值情绪与城市精神的再生。”高飞说。
方案亮点多多
“这份方案内容全面、方向清晰,让我们对城市商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高飞说。
高飞认为,方案统筹兼顾,既抓重点也顾细节,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理念。
“方案既关注城市级商圈、重点商业街区等核心板块的提质升级,又注重社区级商业、街巷型商业的系统提升,涉及商业体系的‘核、圈、街、巷、铺’等多层级空间结构,体现出‘既抓重点也顾细节’的系统思路。”
在“抓重点”方面,通过打造城市级消费地标和特色商圈,强化城市商业的集聚度与辐射力,形成国际化、品牌化的城市消费名片;在“顾细节”方面,则强调以生活圈为单元,推动便利店、社区餐饮、邻里中心、夜间小店等业态的品质升级,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的日常消费体验。
“这种‘上提品质、下沉服务’的策略,使商业体系既能支撑城市形象的展示,也能服务百姓生活的细微处。”高飞表示。
高飞还指出,提质行动强调部门合作,完善政策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方案主动打破业务壁垒,与文旅、住建和自然资源等部委的工作重点紧密衔接,推动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方案将城市商业体系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以及商圈提质行动等相关体系,实现商业布局、空间更新、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统筹。同时,文件强调要完善金融支持与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商业空间改造和业态升级,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核心商圈与重点街区集聚。
高飞表示,“我相信,以此方案为路径,在‘十五五’期间,国内大循环将更加畅通,国内市场将更加活跃,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