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是对文明守护者的殷切嘱托,更是新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重要遵循。
一
文化遗产,保护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保护好中华文化瑰宝是做好传承与传播工作的前提,没有妥善保护,后续的传承与传播将无从谈起。守护文化瑰宝,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怀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的厚重、先民的智慧、文明的绵延。具体而言,可从科技赋能、人才培养、法治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
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文物历经岁月流转,时时刻刻承受着自然条件的考验。现代科技能为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有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如,龙门石窟研究院探寻数字化保护路径,构建起全面系统的“数字档案”,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采集文物信息,以数字技术保护珍贵古迹。对于部分回归文物,龙门石窟研究院先确认其所在洞窟与位置,再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虚拟“嵌回”,在虚拟空间中,造像实现了“身首合一、复位合璧”。应加强数字赋能、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提高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
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既需要科学家,也离不开身怀绝技的匠人。应坚持“外引”与“内育”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加大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如,重庆大足区依托“百万英才兴重庆”等平台,跨界引进地质学、材料学等领域人才,为文物保护注入现代科技的“硬核”力量;山西大学牵头并联合多所高校、石窟研究院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培养综合性拔尖创新人才,逐步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为文物保护培养和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作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文化领域法律,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颁布实施以来,历经2次修订和5次修正,对加强文物保护、规范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着眼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推进文物保护法落实落地,深入挖掘文物蕴藏的宝贵价值,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激发新创造。未来,还应在数字遗产的权属与利用、社会资本参与保护的规范、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协同治理等方面继续探索,将预防性保护、应急性保护和研究性保护的原则融入法治实践。
二
如果说保护是“存其形”,那么传承便是“铸其魂”,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沉睡在文化瑰宝中的文明基因,使其与当代社会文化相适应。
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更具科技感、现代感。数字化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更是传承的重要路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让静态的文化遗产“动”起来,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深度体验古老文化遗产的恒久魅力,让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可感可及;将文化遗产IP融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场景,使人们能够在沉浸式、交互式体验中增强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例如,在敦煌莫高窟,VR设备使得飞天等绘于窟顶上的形象纤毫毕现、“触手可及”,让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强化产业扶持,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注入市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我国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且特色鲜明,应充分挖掘、改造创新,以产业化形式打造“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以山西为例,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畅销,给山西文旅带来了巨大流量。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新生,更为文化领域的“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全新动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三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把中华文化瑰宝传播好,是将保护与传承成效发扬光大的必要环节,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传统传播模式下,文博机构等是权威的知识输出方,受众是被动接收者。而今,新媒体矩阵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如,有的文博单位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模式,辅以“考古手记”等衍生IP,将专业的考古发掘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在线探秘”,使传播从单向输出演变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共创。这种互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更让文化遗产在对话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说互动打破了传播壁垒,那么载体创新则大大提升了传播效能。如“奇遇三星堆”VR沉浸展览,用虚拟现实技术重构了古蜀文明的神秘图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临三星堆遗址。这种模式实现了从“静态观看”到“动态交互”的体验转变,打破了文物展陈的物理局限,激发情感共鸣,极大拓展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半径,让文化瑰宝焕发勃勃生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着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与精神标识。当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通过VR技术向世界微笑,当三星堆文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其间不仅体现了文化瑰宝的持久魅力,更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应以固本之举强化保护,以长远之策深化传承,以致远之志扩大传播,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在薪火相传中绽放璀璨光芒。
作者系徐东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徐东涛)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