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信托成上市公司重要融资渠道

发布时间:2025-11-25 11:42:24
阅读量: 320

       近期,信托机构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融资贷款领域动作频繁,成为企业补充流动性、优化融资结构重要力量。11月以来,中原信托等10余家机构密集布局,半个月内与多家上市公司股东达成质押合作,承接质押股份近4亿股。

  股权质押业务升温

  11月A股市场股权质押呈现“信托主导”格局。10家信托机构承接中国天楹、豫园股份、恒力石化等16家上市公司股东质押股份,规模近4亿股。质押比例多集中在1%-5%区间,未触及监管风险阈值,体现信托机构审慎风控理念。

  中原信托先后承接中国天楹1.1亿股、金溢科技230万股、安正时尚930万股、吉鑫科技2500万股质押业务,覆盖不同规模企业债务置换与偿还需求。杭州工商信托同步斩获三单业务,为豫园股份股东提供2010万股质押归还股东借款,为华培动力、慧博云通分别提供1064万股、405万股经营及债务偿还融资。

  西藏信托承接恒力石化6270万股、仙鹤股份3500万股、豪威集团825万股质押需求。豪威集团股东虞仁荣累计质押1.8亿股,信托渠道成为其长期资金周转重要支撑。云南信托、中建投信托、金谷信托等机构积极入局,形成全面竞争态势。云南国际信托为迈普医学、亿纬锂能提供质押及解押全流程服务;中建投信托为双枪科技提供610万股两年期质押完成贷款置换;中国金谷国际信托承接广汇物流7000万股大额质押,直接支持上市公司融资发展。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信托机构覆盖大额长期质押到短期周转、企业经营融资到个人资金需求全场景服务。股权质押成为信托机构拓展业务边界核心方向。与银行相比,信托机构审批流程更高效,满足股东短期资金周转迫切需求;融资方案更灵活,适配债务偿还、贷款置换、经营周转、个人融资等多元用途;风险管控更专业,通过精准评估股权价值、设定合理质押比例实现业务稳健推进。

  信托融资贷款案例频现

  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多元化推动信托融资角色凸显。广汇物流发布公告,向金谷信托申请5亿元信托融资,由“金谷・今朝38号资金信托”执行,资金全部由中国信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公司出资认购。融资构建“股权质押+资产抵押+连带责任保证”多重担保体系。控股股东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以其持有公司部分股票提供质押担保及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全资子公司四川广汇蜀信实业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汇润兴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四川蜀信以其持有汇润兴疆60%股权提供质押担保;关联方新疆万财投资有限公司以其持有汇润兴疆40%股权提供质押担保。广汇物流称,本次担保金额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担保总额范围内,公司不存在逾期担保情形。

  安阳钢铁通过董事会决议,拟向中信信托申请不超4亿元信托贷款,期限18个月,置换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周口公司存量到期银行借款。安阳钢铁计划以炼焦系统、煤气净化及化产系统、3号高炉热电站等设备作为抵押,同时由控股子公司河南安钢周口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共同债务人。该融资事项尚需提交股东会审议。安阳钢铁表示,本次信托贷款基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需求,为公司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信托公司在股权质押和融资贷款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决策效率优势,相比银行传统授信流程,信托可在7-15个工作日完成从尽调到放款的全流程,这对面临短期流动性压力的中小上市公司至关重要;其次是方案弹性空间,能够根据企业现金流特征设计个性化还款安排,如'气球贷'结构或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利率;第三是综合担保创新,通过'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实控人连带担保'的多重增信,可突破单一担保物估值限制。”

  核心竞争力凸显

  记者了解到,信托公司在股权质押和融资贷款领域正展现独特竞争力。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向中国网财经记者强调:“在当前信用分层、银行信贷门槛差异化的市场环境下,信托公司两大核心路径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审批高效与方案灵活。信托'非标'特性使其能快速响应企业个性化、紧急性的融资需求,提供从短期周转到长期限的定制化方案,有效弥补了银行标准化信贷的空白。二是风险缓释手段多元。通过'股权质押+连带担保+底层资产监管'等构建'多重担保'体系,增强了融资的安全边际。”

  风控强化成为业务稳健基石,曾刚提出:“面对当前挑战,风控强化应聚焦四个关键点:建立动态质押率调整机制,将股价波动、行业景气度纳入实时监控体系;强化资金用途穿透管理,通过受托支付、专户监管等手段防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或房地产;构建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产能过剩、高污染行业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估值与法律合规审查,形成风险识别的多重防线,真正实现'高效'与'安全'的平衡。”邢成补充:“为应对高成本争议与资金用途漂移风险,信托公司需进一步强化风控:第一,实施穿透式审查与动态管理。严格核查融资方第一还款来源及实际资金流向,建立贷后资金闭环监控机制,防止挪用。第二,优化风险定价与押品管理。根据企业资质与质押标的动态风险,实施精细化定价;对质押股权设置更严格的警戒线和平仓线,并注重其流动性和集中度风险。”

  新兴服务路径拓展

  记者发现,除上述提供资金路径外,信托机构探索破产重整服务信托、可转债专项投资、定增并购融资、员工持股计划配资等新兴路径。曾刚分析:“破产重整服务信托适用于具有核心资产但陷入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信托作为重整计划执行方,可通过资产剥离、债转股等手段实现价值重构,需满足法院裁定认可、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等前置条件。可转债专项投资契合成长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既提供即期资金又预留股权转换空间,但要求企业具备明确的盈利预期和较强的技术壁垒。定增并购融资侧重于产业整合场景,信托可作为过桥资金提供方或战略配售参与方,这需要企业具备清晰的并购协同逻辑。员工持股计划配资则聚焦股权激励落地,通过杠杆撬动提升激励效果,适用于业绩稳定且管理层持股意愿强烈的公司。”

  邢成指出:“新兴路径的适用场景各异:破产重整服务信托适用于陷入债务危机但具备重整价值的上市公司,以实现资产隔离与债务清偿;可转债专项投资适合处于产业升级周期、希望以'债转股'优化资本结构的企业;定增并购融资服务于有外延扩张或战略整合需求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配资则用于绑定核心人才、提升治理水平。上市公司选择这些路径通常需满足:主体或项目具备发展潜力、信息披露充分、公司治理规范,并能提供必要的增信措施。”

  对于业务拓展面临多重挑战,曾刚表示:“信托公司开展这些业务面临三重挑战:资质层面需取得特定业务牌照并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专业能力上需组建涵盖投行、法律、财务的复合型团队;监管维度需严格遵守'资金信托新规'关于杠杆倍数、集中度、关联交易的约束条件,这对中小信托公司构成较高门槛。”邢成强调:“对信托公司而言,核心挑战在于:一是专业能力门槛高,需具备产业研判、投行、法律等复合型人才;二是监管合规要求严,尤其在破产重整、证券投资等领域需符合特定资质;三是风险收益平衡难,新兴业务模式尚在探索,对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业务转型与融资优化协同演进

  对于信托服务上市公司呈现新发展趋势,曾刚预测:“未来1-3年,信托服务上市公司将呈现‘标非融合、科技赋能、生态协同’三大趋势。存量非标业务将加速向标准化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转型,通过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挂牌实现流动性提升和规模化复制。同时,REITs托管、供应链金融信托等依托真实资产的新兴路径有望成为增长亮点,前者可盘活上市公司存量不动产,后者能串联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两者均符合监管鼓励的'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数字化风控系统的应用将重构业务流程,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征信等技术可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

  邢成认为:“未来1-3年,信托服务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将呈现:首先,业务模式加速‘转标’与整合。现有路径将通过资产证券化(ABS)、Pre-ABS等方式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升级,股债联动、投贷结合的综合金融方案将成为主流。其次,新兴领域成为增长亮点。基于资产盘活的破产服务信托、契合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信托、以及围绕ESG的绿色产业投资信托等有望快速崛起。”

  在上市公司融资策略需精准匹配方面,曾刚提出:“对上市公司而言,融资工具配置应遵循‘三阶段匹配’原则:发展初期优先股权质押快速融资,辅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成长期组合运用定增配套融资和可转债,平衡股权稀释与资金成本;成熟期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配合员工持股计划深化公司治理。关键在于将融资期限与经营周期对齐,避免短贷长投错配,同时预留充足的担保物和偿债缓冲空间。”邢成指出:“对于上市公司,合理搭配信托融资工具的关键在于:第一,融资期限与用途匹配。短期流动性需求可配资贷款,中长期战略发展可选用定增、可转债等工具。第二,风险与成本平衡。在利用信托灵活性优势时,需审慎评估综合融资成本与潜在风险,避免过度杠杆。第三,构建多元化融资组合。将信托的非标融资与标准化市场工具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成优化融资结构、控制整体风险的目标。”

  上述专家表示,信托机构在股权质押与融资贷款领域快速扩张,成为上市公司补充流动性、优化融资结构重要选择。业务覆盖股权质押、经营贷款、债务置换等多场景,服务对象延伸至中小上市公司。高效审批机制与灵活方案设计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动态风控体系保障业务稳健运行。新兴服务路径持续拓展,破产重整服务信托、可转债投资、定增融资等模式深化信托与资本市场融合。未来,标准化转型与科技赋能将驱动业务升级,上市公司融资工具配置更趋精细化。信托机构通过专业化服务,持续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信托公司实服务实体经济情况,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