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需先“强生态”。
兰州市红古区境内的湟水河、大通河为黄河一级支流,两河交汇于海石湾镇。红古区的生态工作对保护兰州流域生态系统平衡、涵养水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红古区编制完成《黄河上游大通河—湟水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成立下设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五个方面的专责组,谋划了总投资达289亿元的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89个,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
2024年12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在专题研究红古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时要求,红古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5年来,红古区生态修复进展如何?污染防治取得了哪些成效?生态绿廊建设迎来哪些变化?

治理后的红古沉陷区满是绿色(央广网见习记者 罗赟鹏 摄)
沉陷区治理的“红古方案”
站在红古区窑街镇大通河北岸的山头上远眺四周,曾经密密麻麻的小煤窑早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树木绿地,让人很难看出这片区域曾因过度采矿而存在着严重生态问题。
“以前窑街有很多小煤窑,刮风下雨时空气里弥漫着刺鼻气味。环境差得就连人们脸色都比较黑。人们出去转悠一圈,全身都会沾染上很多灰尘。”红古区窑街镇居民朱金山回忆道。
红古区作为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采煤沉陷区治理的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起,窑街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这些沉陷区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窑街沉陷区面积1.75平方公里。自2013年起,我们连续10年,累计投资1.2亿元,分六期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红古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常文平说。
红古区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一方面完成8家生产矿山企业、12家废弃矿山企业以及28家政策性关闭矿山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腾退搬迁企业12家,整体搬迁避让群众557户2147人;另一方面将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作为核心任务,进行生态绿化治理。截至2023年,红古区完成生态治理4214亩,其中植树造林就达3234亩。
这些针对性的治理举措,让窑街区域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转变。
“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在窑街沉陷区形成有效绿色屏障,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土保持,减轻城区空气污染,实现整体生态环境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常文平说。
“现在窑街天变蓝了,山变绿了,生态变得更好了,让我们有了一个放心宜居的好环境。”朱金山说。

红古区发展的绿色产业经济(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用对减污减法 做好经济“含绿量”加法
受工业排放污染等问题的影响,红古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难度大。
“2021年以来,为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红古区在大气、水、固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方面,共谋划申报项目37个,总投资约33亿元。”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红古分局副局长马国平介绍。
截至目前,红古区共到位中央及省级奖补等资金32.65亿元,2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8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和1个生态修复工程已完工,剩余4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我们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严格准入管理,从源头把控污染。不仅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减少生产过程污染产生,还加强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红古区工信局工业办主任张一民说。
在红古,方大炭素引入智能管控系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窑街煤电集团实施瓦斯发电项目,将瓦斯变废为宝;兰铝通过优化电解铝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经过不断强化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源治理,2024年,红古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同比增加29天,优良率为88.8%,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天空变蓝的同时,红古还着力让水体更绿。
湟水河和大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自2021年起,红古区组织实施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湟水流域红古段(团结桥—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等工程,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全区425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418个,剩余7个正在有序推进。
“我们先后督促方大炭素、海石湾及窑街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涉水企业实施了污水治理提标改造等工程,并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等方式,对6家重点涉水企业废水排放实时动态监管。”马国平表示,随着技术升级改造和常态化监管的全面落实,红古区工业污染物排放浓度持续压减。
红古区还加快实施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并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签订跨区域水质安全联防联控协议,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联合监测等,推进湟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
目前,湟水、大通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红古区打造的绿色景观(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绣带织就黄河上游绿脉
当下,在红古区,一场以造林绿化为主攻方向的生态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区上下聚力实施兰州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6.5万亩,其中人工造乔木林3.5万亩,退化林修复2.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
在造林绿化的过程中,红古区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植。同时,加强后期管护工作,确保苗木成活率。如今,红古区的山川已经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站在红古区“两河口”眺望,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交汇,奔腾的河水与两岸的树木、芦苇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在红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湿地治理工作也是一大重点。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则是红古区湿地治理的典范之作。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8143亿元,治理面积19公顷,治理长度8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
“目前,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绿化面积已达18.6万平方米,项目的植被达到32种。二期新建护岸2.85公里、堤顶路1.08公里,生态廊道4公里及林下活动场地、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一、二期工程共计种植树木7900棵。”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刚介绍,该项目既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提高了河岸水土保持率,又为许多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地。
红古区着力打造百里“绿色长廊”,目前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68500亩,森林抚育3200亩,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08%。
“未来,红古区将结合正在制定的‘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谋划生态治理等新项目21个,项目实施后将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马国平说。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