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笔杆子”为何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25-04-11 13:26:25
阅读量: 1013

文稿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载体和工具,根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机关内写材料的“笔杆子”日趋减少,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写、不会写,有的机关“重业务、轻研究”,间接导致年轻人不能写、不用写。现就该现象浅谈我的思考。

一、“笔杆子”缺失的原因

(一)“压力山大”不想写。在体制内,写材料是一项公认的苦差事,既清贫、又清苦,既耗体力、又耗脑力。表现为加班熬夜多,临时紧急任务多,有时甚至需要24小时“连轴转”;质量要求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摸清情况、分析问题、精准表达;思想包袱重,写作者往往直接对接主要领导,怕出错的无形压力导致精神始终紧绷。有人戏言,“上辈子不烧香,这辈子写文章”;一些笔杆子说,自己是“工作中的苦人、家庭中的罪人”。因此,压力使得一些机关干部“闻稿而逃”,热衷于一些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对脑力劳动嗤之以鼻,对一般文稿持应付态度,宁愿忙前忙后“跑断腿”,也不愿坐冷板凳“动脑筋”。

(二)“能力不足”不会写。写材料是一项技术活,不仅考验文字功底,更考验写作者的政策领悟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参谋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当前机关干部成长教育大多偏重学习专业知识,在文字语言方面缺少训练,不少人表示“提笔忘字”“词不达意”;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大力提倡文风“短实新”,根据笔者经验,往往写短比写长难,写实比写虚难,出新比守旧难,而且写公文更考验逻辑思维能力,往往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有时也“望文兴叹”,不少干部表示“本领恐慌”。

(三)“缺乏机会”不能写。基于上述两点,久而久之导致“温水煮青蛙”,形成“会写的越来越会写,不会写的越来越不写”的两极分化,造成“无人能写”的假象,进而在分工时将更多材料任务分摊给能者多劳的“笔杆子”,而能力稍逊的干部则被优先分配其他任务,即使有干部具备写作潜力,也会由于缺乏锻炼机会而埋没才华。除此之外,机关中不乏有一些对文稿写作持好奇心的干部,但任务紧急时,笔杆子出于“修改成本高,不如自己写”的考虑,不愿让新人上手,进一步抹杀了其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加剧了“笔杆子”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

(四)“导向偏差”不用写。有笔杆子坦言,“只有出身寒门才肯吃这份苦,但凡家里有矿,也不至于劳碌至此”。客观而言,材料工作者由于长期深耕该领域,在谋划工作思路、把握主要矛盾、分析解决问题上能力较强,但在业务实操、应急处突方面却有短板。在干部提拔任用中,有的“笔杆子”会因为“书生气重,没有实干经验”的外部声音而被淘汰出局。而被提拔的干部中,有的几乎很少参与文字工作,因此传递出“不写材料也可以晋升”的信号,因此有的干部刻意规避“材料晋升”路线。有人表示“领导们离不开能写的,却总喜欢提拔能干的,似乎很难有人又能写又能干”。虽然笔杆子们“近水楼台”,但面对“成长进步没有我”的境遇,也偶有心理落差和消极懈怠情绪。

二、现象分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人要“任人唯贤”。每个人的天赋不同、能力不同、岗位不同,当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量。但从发展形势和工作角度而言,文稿写作越来越成为干部必备的基本功。且不说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就说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如果没有长期文字工作的训练,哪怕有AI在手,也很难精准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进而使技术赋能大打折扣。而且,文稿工作本质上是研究型工作,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工作中会不断遇到前人未涉足的“盲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常面临“既要又要还要”“一难两难多难”,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如果不主动研究,长期抱着“老黄历”不放,就无法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仅贻误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自身来说,也是一件煎熬的事。

三、对策建议

(一)鲜明实干实绩导向。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过硬、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优化知事识人机制,重点了解干部的“辛苦指数”,将政治过硬、敬业负责、踏实肯干的“笔杆子”纳入优秀干部信息库,动态跟踪、定向培养、选拔使用,让老黄牛式的“笔杆子”有为更有位。把好选人用人关口,把对待文稿的态度作为衡量干部作风的指标,坚决不用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不敢担当、关键时刻临阵退缩的干部。

(二)优化干部培养机制。对于长期深耕材料岗位的“笔杆子”,通过跟班学习、参加培训等形式补齐短板。建立定期轮岗、AB岗机制,减少岗位对“笔杆子”的依赖,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让其有精力修复身心、弥补家庭。对于有写作潜力的干部,保持长期培养的耐心,建立领导结对帮带,“老手”日常帮带、工作实践帮带机制,引导广泛参与提纲拟定、段落撰写、文稿校对、事后复盘等环节,帮助理解底层逻辑,积累写作信心,大胆给予独立操刀机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对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做好思想引导,结合实际参与文稿学习、校对等工作,不当“局外人”。

(三)浓厚机关研究氛围。开展研究型机关创建,鼓励干部思考问题,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头脑风暴、辩论赛等活动,组织干部聚焦工作实际和兴趣爱好,围绕时事新闻、发展困境、网络热点等内容开展讨论,在观点碰撞中更新知识结构,在发展共谋中寻求破题良方,在热议话题中增进情感联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机关干部人人领题,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吸收群众建议、自我深度思考,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开展优秀评选,营造思考有益、研究有用、优秀有奖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反向监督约束。传导思想压力,引导年轻干部树立发展危机意识、本领恐慌意识,通过组织生活会等载体,开展“思想破冰·能力突围”大讨论,对照党章检视行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能力不足、思想懈怠的干部,通过批评教育、谈话提醒、集中教育等方式,引导其调整状态、鼓足干劲。对不胜任岗位、拒不改正、滥竽充数、敷衍应付的干部,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采取调整岗位、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

(中共文水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干部 要牛壮)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