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是“金钥匙”与“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5-08-21 17:07:42
来源: 东方网
阅读量: 551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5年7月,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湘潭县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循着特色产业的脉络,探寻三个特色小镇如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增收,让乡村焕彩。

乌石熠熠,红色血脉映征程

盛夏时节,彭德怀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再现了彭德怀元帅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馆内那尊“立马横刀”木雕,将革命年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定格成永恒的精神坐标,也为乌石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红色基因。

在乌石峰半山腰,彭德怀铜像静静俯瞰着乌石峰村。乌石峰村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将村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打造出集乡村旅游、研学科普、红色教育观摩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研学基地”——三十六坊,为乡村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

图为实践团参观三十六坊。康佳 供图

“这些工坊都是村民的闲置房屋改造的,春秋研学旺季时接待学生,淡季就用来存放物资。”乌石峰村丁勇书记介绍,如今村里具备餐宿接待资质的村民自建房已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72户,参与项目的村民年均增收约一万元。环境好了、腰包鼓了,村民维护村容村貌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形成了“发展为了村民、发展依靠村民”的良性循环。

图为丁勇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三十六坊。王同玮 供图

独特的红色底蕴与创新业态,让乌石峰村一度游人如织。丁勇回忆道:“游客最多的时候,村口外很远的地方就被大巴车堵得水泄不通,游客只能步行进村,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达。”然而,随着周边地区研学项目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业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不能躺在红色资源上‘吃老本’。”村两委迅速调整思路,一方面深耕红色文化内核,设计沉浸式特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探索吸引散客、延长停留时间的新举措。从“一季热”到“四季火”,从“研学游”到“全域游”,乌石峰村正以更立体的产业布局,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焕发活力。

莲花朵朵,产业兴农促振兴

作为湘莲核心产区,花石镇承载着“贡莲”的千年美誉,其特产寸三莲以高蛋白、低脂肪、口感醇厚著称,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莲业枢纽。每天凌晨,数十吨满载莲子的货车驶入市场,周边上百家加工户便开启了忙碌的一天。从莲种研发,到莲子分拣、初加工,再到莲蓉、膨化食品等深加工,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已然成型,产品远销海内外,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图为实践团采访湘莲市场的企业。康佳 供图

花石镇政府以科学布局筑牢湘莲产业的发展根基。当地引导构建的万亩湘莲示范基地、优质莲种繁育基地、精深加工产业园,形成了“育种—种植—加工”的闭环体系。万亩湘莲示范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广绿色栽培技术,为产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优质莲种繁育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破解了传统莲种退化难题;精深加工产业园则集聚了多家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设施配套,推动加工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让湘莲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商品跨越。三个基地环环相扣,既夯实了产业基础,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成为花石镇湘莲产业持续壮大的“三驾马车”。

产业链的延伸升级,离不开创新驱动。“湘莲初加工基础扎实,但深加工环节仍有提升空间,这是我们打造品牌的关键突破口。”良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胡瑶的话道出产业升级方向。2018年,胡培源与妻子胡瑶返乡,投身湘莲产业创新。七年来,公司斩获7项技术专利与2项发明专利,其研发的高效钻头将莲子去芯中间率提升15%,大幅降低原料损耗;创新传输自动化技术串联起去壳、去芯、磨皮等工序,显著压缩空间与时间成本,推动产业向精细化发展。

图为良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胡瑶向实践团介绍产品。康佳 供图

创新不止于设备,荷塘不止于莲花。针对莲子7-9月采摘期短的瓶颈,良源首创“莲鱼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在荷塘下开挖鱼沟鱼凼,实现“一季双收”,让综合收益直接翻倍。这片充满智慧的荷塘,不仅提高了土地效益,更成为农旅融合的鲜活范例,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昌山绵绵,油纸伞开致富花

昌山脚下,另一朵“致富花”同样绽放。2024年石鼓油纸伞产量突破1500万把,产值超3亿元,直接带动8000多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石鼓镇的油纸伞正从非遗符号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伞”。

图为实践团学习油纸伞制作工序。王同玮 供图

在当地知名的龙头企业——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油纸伞排列整齐,伞面上既有传统的花鸟鱼虫图案,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展现出丰富的创意与创新。“我们公司应该是当地最早涉足电商领域的,现在也紧跟潮流开展直播销售。目前,日均销量在200把左右,节假日期间,日销量能达到六七百把。”宇昌企业的员工介绍道,公司创新采用无味桐油作为伞面材料,攻克了传统伞面易氧化、气味刺鼻的难题,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图为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油纸伞。蒋瑞芳 供图

“专业人才留不住,创新就难有突破。”曾参与石鼓镇“三下乡”调研的湘潭大学杨同学深有感触。调研结束后,他选择留下助力产业发展,负责直播设备调试、伞面设计创新及网络宣传等工作。目前,宇昌公司员工多为本地人,虽与高校建立合作,但长期留住专业人才的难度较大,制约着设计创新与版权保护。

对此,当地政府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与高校、万楼、韶山等景区合作开展互动体验活动,持续推广油纸伞文化。但如何进一步打响品牌、提升知名度,仍是这条特色产业振兴路上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

从乌石峰下的红色研学基地,到花石镇万亩莲田的碧浪翻滚,再到石鼓镇油纸伞坊的匠心传承,湘潭县的乡村振兴实践,始终锚定“因地制宜”的核心逻辑,在特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中,书写着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三镇的探索中蕴含着形态各异却目标一致的答案——乡村振兴不是单一产业的“独舞”,而是系统工程的“合唱”。从政府引导构建产业体系,到企业投身技术创新,再到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各方力量的协同,让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但有共通的追求: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让村民既有“获得感”又有“归属感”。湘潭县三镇的探索,是无数乡村在振兴路上砥砺前行的缩影。未来,只要始终立足本地实际,保持创新锐气,凝聚各方合力,更多乡村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图景,在广袤乡野间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