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段时间,一则“某国家元首爱上当保洁的我”微短剧在三个月内收入1.5亿美元的虚假消息被媒体辟谣,让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再次受到大家关注。从早年因价值偏离而被下架的《黑莲花升职记》,到运用AI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以及部分霸总、仙侠等题材剧情雷人、审美滑坡,甚至出现了付费套路等乱象。千百亿市场规模背后,微短剧如何在流量中走向精品化?光明网推出“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深度报道。
————————
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观察④
在马来西亚,平均每分钟有超过5000人点击观看来自中国的微短剧;在印度,仅今年上半年的微短剧下载量就高达7347.5万次;在北美,越来越多好莱坞从业者加入到微短剧拍摄中……近年来,中国微短剧以题材多元、剧情紧凑的特点,不断走进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进而在海外市场走红,成为传递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新兴载体。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同比新增的3个中国(含港澳台)应用中,有2个为微短剧应用;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新入围的11个中国(含港澳台)应用里,微短剧包揽8席,成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
“长期以来,中国影视行业在国际传播领域持续发力,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微短剧的出现,对中国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张延利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叶明睿看来,微短剧出海价值可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传播维度上,微短剧能快速实现对海外受众的广泛覆盖与触达;二是能让海外受众在观看微短剧过程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三是能通过“久久为功”的深耕,持续输出兼具文化价值与传播技巧的内容,增强海外受众对中国价值观与理念的认同。“未来,微短剧将在这三个层次上大有可为。”
无论是霸总、仙侠等受市场欢迎的题材,还是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创作,微短剧正通过不同内容,满足海外受众从“看个新鲜”到“理解文化”的需求。但在其蓬勃发展、大步走向海外的过程中,版权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副会长、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坦言,微短剧出海版权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一些海外大型互联网平台上,存在大量国内微短剧盗版内容,由于涉事平台多为海外企业,维权争议较国内而言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海外制作团队常常在未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将国内爆款短剧剧本进行本土化改编和翻拍。这种抄袭不同于1:1搬运的盗版,不仅排查发现难,对其侵权行为的界定也不容易。
“目前为止,对海外本土化改编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定规则,比如,是抄创意还是抄主线,又或是抄画面等,行业与司法专家正就此探讨共识。”乐力表示,尽管海外微短剧盗版抄袭治理短期内难见速效,但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行业各方协同推进。
事实上,出海这件事,不能靠“单打独斗”。张延利建议,公共管理部门要避免过度介入海外已形成的微短剧相关平台、机构,可以在题材层面给予相应发展指引。他还提到,微短剧这类形态,已在国际传播领域展现出领先优势。国内不少机构、平台的微短剧App在海外市场下载量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应加强对其支持和保护。为这一新兴文艺形式筑牢“防护屏障”,助力其“长优”“长红”的同时,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与优质内容。
为推动微短剧出海,国家广电总局多措并举,引导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4年起,将微短剧纳入优秀视听节目译制和海外推广资助范围;2024年、2025年,连续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专设微短剧国际传播主题分论坛;此外,还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等举措,遴选优秀作品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内容输出。
从早期侧重“流量贩售”“情绪消费”,到如今追求“价值共鸣”“情怀共振”,微短剧出海的内涵不断升级,不仅拓展着中国影视海外市场版图,更肩负着讲好“真实、立体、全面”中国故事的使命。未来唯有多方合力,这叶“轻舟”,才能在国际传播中行稳致远,让更多中国故事被世界看见。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