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津港码头。
□ 本报记者 洪剑儒 文图
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地码放在堆场中,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高效地穿梭其间,在它们两侧,自动化岸桥和场桥正精准地吊装着集装箱……偌大的作业场地中,看不见工人的身影。
这是8月29日记者在天津港看到的一幕。作为京津冀通达全球的海上门户,天津港始终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为推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百年大港到现代智能码头,“看不见工人”的天津港正以“智慧零碳”的理念,展示着港口智能化的“中国方案”。据介绍,目前天津港码头已实现全球港口最高水平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作业。依托5G全网互联,结合“大数据+边缘计算”,天津港创新打造云网一体的物联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10万个以上的各类传感器安装及点位设施接入,打造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天津港已实现集装箱与干散货码头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超88%,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5%。此外,“风光储荷一体化”绿色能源系统赋能码头运营全过程实现“100%使用电能、电能100%为绿电、绿电100%自产自足”的零碳排放目标。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港不仅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更是“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2024年,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5.3亿吨,位居全球第八。”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杰敏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天津港同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着航运贸易往来,拥有40余条海铁联运通道和148条集装箱航线。截至2024年年底,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预计今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2400万标准箱。
天津港日益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亦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有力证明。2024年1月,随着大型集装箱班轮“巴赫”号载着南美洲车厘子驶抵渤海湾,天津港首条直通南美的“车厘子快线”正式开通。如今,秘鲁的蓝莓、比利时的西洋梨、智利的油桃、马来西亚的菠萝蜜等多种来自全球各地的水果正从天津港登陆国内市场,登上广大消费者的餐桌。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此行正值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召开前夕。作为连接上合组织国家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越来越多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货物在天津港集散。今年前7个月,天津港与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的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8%,为中国企业拓展上合组织国家市场开辟了更多机遇。
透过天津港的繁忙景象,不难感知京津冀地区外贸发展的速度。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京津冀区域进出口2.64万亿元。其中,出口8134.3亿元,首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3.6%,创历史同期新高。一连串亮眼的数据不仅勾勒出一幅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壮阔图景,亦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更多稳定性。
天津市向海而兴的铿锵步伐,离不开天津港的创新发展,更离不开外贸企业的探索实践。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数百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不断为中国外贸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科技水下空间探索公司,我们开发了缆控水下机器人和水下助推机器人等多种水下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海洋资源科考、海洋环保、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海洋文旅等领域。”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田春江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公司打造的水下助推器产品多次获得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等世界级奖项。其中,速度最快的一款SUBLUE Vapor泵喷水下助推器最高航速可达10公里/小时。
“截至目前,我们生产的水下助推器累计销售量已超过15万台,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田春江表示,作为近年来广交会的“全勤生”,公司正在筹备即将于1个多月后开幕的第138届广交会的参展工作。“相信在强大研发能力的助力下,我们的产品将赢得更多海外客户的青睐。”田春江信心满满地表示。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