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标准化引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 打造全链条服务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8-21 16:50:12
来源: 武汉市场监管
阅读量: 551

2025年1月,武汉市正式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站及管理规范》(DB4201/T 723-2024)地方标准(以下简称《规范》),从制度层面为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运行提供了全面指引,标志着武汉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制度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规范出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标准化体系

《规范》围绕申请条件、认定流程、日常管理三大核心环节,构建起覆盖工作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

在申请条件上,明确建站主体需具备合法资格、稳定的知识产权工作基础,以及必要的资金、场地、人员保障。其中,办公场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需配备至少2名专职工作人员及3台以上联网计算机,一般统一使用“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XX区XX街/园区/企业)工作站”名称及国家知识产权局“IP”标志标识。

认定流程实行“区级初审推荐—市级实地考察—公示复核—批复设立”的四级审核机制,以保障建站质量。

日常管理中,《规范》细化了登记、信息公示、企业调研服务、保密等9项制度,并对宣传培训、咨询服务、维权援助等5类核心服务内容及流程作出详细规定。比如,建立纠纷调解“自愿参与、依法调解”原则及全流程记录制度,并提供了全套各类文书范本。

创新亮点:全链条服务与动态管理双轮驱动

《规范》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的标准化,更在于构建了覆盖“创造—保护—运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创造端,工作站可引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优势商标培育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引导等;在保护端,建立“纠纷线索收集—调解—快速维权”机制,对接司法、仲裁等资源;在运用端,协助开展供需对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持续发挥效能,《规范》建立“综合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市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定期对工作站的服务质量、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公示后作为政策支持和整改提升的依据。对存在明显问题且限期内未完成整改、或者长期未能发挥职能作用的工作站,将依法撤销资格,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评价机制,我们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活’,确保工作站始终保持服务活力。”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武汉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展望:塑造知识产权保护“武汉样板”

随着《规范》的深入实施,武汉正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从“单点服务”向“生态构建”升级。

下一步,武汉市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服务资源整合,建立跨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推动工作站与法院、仲裁机构、行业协会深度合作;二是深化数字化应用,充分发挥武汉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在线取证、在线存证、在线出证、在线验真等功能;三是强化区域协同,探索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工作站联动机制,打造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共同体。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城市,武汉此次推出的工作站建设与管理规范,既是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也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本。通过标准化引领、全链条服务和动态化管理,武汉正努力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打造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为创新创业主体筑牢知识产权“护城河”,助力武汉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